氯霉素滴眼液稳定性及其降解产物药理作用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6页 |
1 氯霉素的结构、性质与降解途径 | 第14-19页 |
·氯霉素结构 | 第14页 |
·氯霉素的性质 | 第14-15页 |
·氯霉素的体外降解 | 第15-17页 |
·受热条件下氯霉素的降解途径及产物 | 第15-16页 |
·光照条件下氯霉素的降解途径及产物 | 第16-17页 |
·生产过程中引入杂质 | 第17-18页 |
·氯霉素的体内代谢 | 第18-19页 |
·代谢基本途径 | 第18-19页 |
·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 第19页 |
2 氯霉素原料和制剂的质量要求 | 第19-22页 |
·原料标准 | 第19-21页 |
·氯霉素滴眼液标准 | 第21-22页 |
3 透明质酸结构与性质 | 第22-24页 |
·透明质酸的结构 | 第22-23页 |
·透明质酸的性质 | 第23-24页 |
4 氯霉素滴眼液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氯霉素滴眼液稳定性研究 | 第26-39页 |
1 制剂处方筛选 | 第26-29页 |
2 加入稳定剂 | 第29-35页 |
·pH调节剂 | 第29-30页 |
·增溶剂 | 第30-35页 |
·环糊精的介绍 | 第30页 |
·环糊精对氯霉素滴眼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羟丙基倍他环糊精 | 第31-32页 |
·羟丙基倍他环糊精对氯霉素滴眼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32页 |
·初步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3 改变剂型 | 第35-38页 |
·固-液混合制剂 | 第36-37页 |
·液-液混合制剂 | 第37-38页 |
4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透明酸钠在氯霉素滴眼液中的作用 | 第39-50页 |
1 材料 | 第39-40页 |
·试药 | 第39页 |
·仪器 | 第39页 |
·实验动物 | 第39-40页 |
2 动物实验方案设计 | 第40页 |
·方法学的建立 | 第40页 |
·预实验 | 第40页 |
·给药及样品收集 | 第40页 |
·样品处理和测定 | 第40页 |
·泪液处理 | 第40页 |
·房水处理 | 第4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0-49页 |
·理化指标测定 | 第41页 |
·泪液中氯霉素浓度比较 | 第41-44页 |
·泪液中药物线性及回收率 | 第41-42页 |
·泪液药动学数据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房水中氯霉素浓度比较 | 第44-47页 |
·房水中药物线性及回收率 | 第44-45页 |
·房水中药动学数据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眼部刺激性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二醇物眼部分布吸收与刺激作用 | 第50-78页 |
1 眼部刺激实验 | 第50-52页 |
·试药 | 第50页 |
·试验动物 | 第50页 |
·仪器 | 第50页 |
·动物预选 | 第50页 |
·动物分组 | 第50页 |
·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 | 第50-51页 |
·给药操作 | 第51页 |
·观察要求和结果判定 | 第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2 二醇物的眼部分布与吸收 | 第52-77页 |
·实验目的 | 第52页 |
·药品 | 第52页 |
·仪器 | 第52页 |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 第52页 |
·预实验 | 第52-53页 |
·正式实验 | 第53页 |
·样品处理和测定 | 第53-54页 |
·泪液处理 | 第53页 |
·房水处理 | 第53页 |
·角膜处理 | 第53-54页 |
·血液处理 | 第54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54-77页 |
·泪液中药物线性及回收率 | 第54-56页 |
·房水中药物线性及回收率 | 第56-58页 |
·角膜中药物线性及回收率 | 第58-60页 |
·血液中药物线性及回收率 | 第60页 |
·试验结果 | 第60-77页 |
·泪液中检测结果 | 第60-66页 |
·房水中检测结果 | 第66-72页 |
·角膜中检测结果 | 第72-77页 |
·血液中检测结果 | 第77页 |
5 结论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创新 | 第78-79页 |
1 总结 | 第78页 |
2 创新点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6-8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