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SPEC环境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页 |
第一节 国内电力状况及WTO的影响 | 第8页 |
第二节 SPEC概况与市场环境分析 | 第8-9页 |
1.2.1 SPEC主要竞争对手及及其市场占有率、市场位置和生产规模 | 第9页 |
1.2.2 SPEC竞争优势和劣势要点 | 第9页 |
1.2.3 国际竞争局势 | 第9页 |
第三节 经济发展对SPEC管理的挑战与主要待改进方面 | 第9-11页 |
1.3.1 国际跨国公司入境 | 第10页 |
1.3.2 信息技术方面 | 第10页 |
1.3.3 以人为本的管理 | 第10页 |
1.3.4 待改进方面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组织结构创新 | 第11-23页 |
第一节 为什么要进行组织结构创新 | 第11-12页 |
2.1.1 就企业组织管理制度本身来讲 | 第11-12页 |
2.1.2 中国企业管理体制面临的环境和现状 | 第12页 |
第二节 组织结构创新的基本内容 | 第12页 |
第三节 SPEC现有组织体系框架及其改进 | 第12-19页 |
2.3.1 SPEC组织框架结构 | 第13页 |
2.3.2 对现有组织框架的创造性改进 | 第13-19页 |
2.3.2.1 适用于SPEC组织结构改进的BPR核心思想要点 | 第13页 |
2.3.2.2 值得SPEC借鉴的组织结构模式 | 第13-14页 |
2.3.2.3 SPEC组织改进的系统化步骤 | 第14-19页 |
2.3.3 向SPEC推荐的组织框架结构 | 第19页 |
第四节 几个值得SPEC注意的组织相关问题 | 第19-23页 |
2.4.1 组织结构成本 | 第19-20页 |
2.4.2 会议成本 | 第20页 |
2.4.3 变更组织激励手段 强化SPEC运用计算机能力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制度创新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制度创新综述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关系 | 第25页 |
第三节 工作中体验到的SPEC管理制度必备特征 | 第25-27页 |
3.3.1 管理制度的关系特征 | 第25-26页 |
3.3.2 管理制度闭合回路 | 第26页 |
3.3.3 管理制度是其目标性、强制性和统一性的整合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对SPEC制度管理作SWOT分析 | 第27页 |
第五节 SPEC管理制度的增值设计构想 | 第27-29页 |
3.5.1 从实际出发,以需要为依据 | 第27-28页 |
3.5.2 找出差距,缩小差距 | 第28页 |
3.5.3 将成功经验纳入管理制度 | 第28页 |
3.5.4 语言文字表达简明扼要 | 第28-29页 |
第六节 实施SPEC管理制度增值设计并体现其必备特征必需理顺的关系 | 第29-31页 |
3.6.1 管理制度与人本管理 | 第29-30页 |
3.6.2 制度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 | 第30-31页 |
第四章 SPEC员工激励 | 第31-40页 |
第一节 激励之我见 | 第31-32页 |
第二节 SPEC主要激励方法及问题点分析 | 第32-34页 |
4.2.1 正激励 | 第32-33页 |
4.2.2 负激励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国外企业激励原则带给SPEC的启示 | 第34页 |
4.3.1 资本所有权延伸原则 | 第34页 |
4.3.2 共同治理原则 | 第34页 |
第四节 SPEC员工综合激励模式 | 第34-40页 |
4.4.1 三维See激励模式 | 第34-36页 |
1. 从“经济人”角度 | 第35-36页 |
2. 从“社会人”角度 | 第36页 |
3. 从“文化人”角度 | 第36页 |
4.4.2 分层次激励模式 | 第36-40页 |
1. 对低能力但高承诺的员工 | 第36-37页 |
2. 对中到高能力但不定承诺的员工 | 第37-38页 |
3. 对少许能力且低承诺的员工 | 第38-39页 |
4. 对高能力且高承诺的员工 | 第39-40页 |
4.4.3 轮岗激励模式 | 第40页 |
结论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