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证明妨碍制度概述 | 第12-19页 |
一、 证明妨碍之内涵 | 第12-13页 |
二、 证明妨碍行为的基本属性 | 第13-15页 |
(一) 从当事人角度,损害对方证明权,破坏武器平等原则 | 第13-14页 |
(二) 从国家角度,证明妨碍行为破坏了民事诉讼秩序 | 第14-15页 |
三、 证明妨碍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5-16页 |
四、 有关国家及地区证明妨碍制度之立法 | 第16-19页 |
(一) 民事诉讼法成文规定 | 第16-17页 |
(二) 成文法规定与日益发展的现实的矛盾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逻辑前提:具有证据的保存、提出义务 | 第19-28页 |
一、 诉讼中的证据方法提出义务 | 第20-25页 |
(一) 文书提出义务 | 第20-24页 |
(二) 文书外的其他证据方法提出义务或者协力义务 | 第24-25页 |
二、 诉讼前的证据方法保存义务 | 第25-28页 |
(一) 诉讼法上之证据保存义务 | 第25-27页 |
(二) 实体法上之证据保存义务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证明妨碍的构成要件 | 第28-37页 |
一、 证明妨碍之主体要件 | 第29-32页 |
(一) 负举证责任当事人之证明妨碍 | 第29-32页 |
(二) 诉讼外第三人之证明妨碍 | 第32页 |
二、 证明妨碍之主观要件 | 第32-34页 |
(一) 故意证明妨碍 | 第33页 |
(二) 过失证明妨碍 | 第33-34页 |
三、 证明妨碍之客观要件 | 第34-35页 |
(一) 存在证明妨碍之行为 | 第34页 |
(二) 造成待证事实之证明不可能或困难之结果 | 第34-35页 |
(三) 妨碍行为与证明不能之结果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 第35页 |
四、 证明妨碍之客体要件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证明妨碍的法律效果 | 第37-41页 |
一、 择定证明妨碍法律效果时考虑的政策目标 | 第37-38页 |
(一) 政策目标—救济、惩罚与预防 | 第37页 |
(二) 政策目标之平衡 | 第37-38页 |
二、 证明妨碍法律效果之适用方式 | 第38-41页 |
(一) 证明责任转换 | 第38-39页 |
(二) 司法拟制 | 第39页 |
(三) 证明度降低 | 第39-40页 |
(四) 排除妨碍人提出证据 | 第40页 |
(五) 采用公法手段进行制裁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我国证明妨碍制度的立法现状与完善 | 第41-53页 |
一、 我国现行证明妨碍制度的基本考察 | 第41-45页 |
(一) 构成要件不完善 | 第42-43页 |
(二) 法律适用效果单一 | 第43-44页 |
(三) 法律上的“义务基础”不明确 | 第44-45页 |
二、 我国关于证明妨碍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 第45-53页 |
(一) 证明妨碍制度构建的总体框架 | 第45-46页 |
(二) 证明妨碍制度构建的具体规定 | 第46-49页 |
(三) 证明妨碍法律效果的择定 | 第49-51页 |
(四) 相关配套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