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蛋白激发子 | 第12-13页 |
| ·极细链格孢菌植物激活蛋白 | 第13-14页 |
|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 第14-18页 |
|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生物学及遗传特性 | 第15页 |
|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优点 | 第15-16页 |
| ·毕赤酵母表达宿主菌 | 第16页 |
| ·毕赤酵母表达载体 | 第16-17页 |
| ·外源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17页 |
|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局限性及解决策略 | 第17-18页 |
|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 ·噬菌体展示系统 | 第18-19页 |
|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19-21页 |
| ·免疫共沉淀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PeaT1 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 第23-3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3-28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方法 | 第23-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 ·重组酵母表达载体pPIC9K-peaT1 的构建及鉴定 | 第28-29页 |
| ·酵母的转化及筛选 | 第29-30页 |
| ·重组酵母的PCR 鉴定 | 第30-31页 |
| ·表达产物的SDS-PAGE 分析 | 第31页 |
| ·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31-32页 |
| ·重组酵母蛋白表达量与诱导培养时间的关系 | 第32页 |
| ·表达蛋白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32-33页 |
| ·重组酵母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33页 |
| ·表达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33-34页 |
| ·纯化蛋白的HPLC 分析 | 第34-35页 |
| ·纯化的表达蛋白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 PeaT1 的结合多肽 | 第38-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材料 | 第38页 |
| ·饥饿态细胞的制备 | 第38页 |
| ·亲和淘洗 | 第38-39页 |
| ·噬菌体的滴定与扩增 | 第39页 |
| ·噬菌体的纯化 | 第39页 |
| ·ELISA 鉴定噬菌体克隆的结合活性 | 第39页 |
| ·噬菌体单链DNA 的提取和序列测定 | 第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 ·高亲和力的噬菌体筛选 | 第39-40页 |
| ·ELISA 鉴定噬菌体克隆的结合活性 | 第40页 |
| ·单克隆噬菌体序列测定与氨基酸分析 | 第40-4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 PeaT1 的互作蛋白 | 第42-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50页 |
| ·材料 | 第42页 |
| ·方法 | 第42-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 ·诱饵载体pGBKT7-peaT1 的构建及鉴定 | 第50-51页 |
| ·诱饵载体pGBKT7-peaT1 转录激活特性及诱饵蛋白毒性分析 | 第51-52页 |
| ·拟南芥ds cDNA 的合成 | 第52-54页 |
| ·酵母双杂交文库的建立和筛选 | 第54-55页 |
| ·Ade+His+转化子的α-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 | 第55页 |
| ·酵母质粒的提取及双酶切鉴定 | 第55-56页 |
| ·阳性克隆测序分析 | 第56-58页 |
| ·阳性克隆的再次验证 | 第5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8-61页 |
| 第五章 PeaT1 互作蛋白功能分析 | 第61-64页 |
| ·噬菌体展示技术与酵母双杂交筛选结果的分析 | 第61页 |
| ·PeaT1 互作蛋白 PIP-2 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第61-64页 |
| 全文结论 | 第64-66页 |
| 1、构建了 PeaT1 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系统 | 第64页 |
| 2、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了9 个结合短肽 | 第64页 |
| 3、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获得了两个互作蛋白 | 第64-65页 |
| 4、互作蛋白的同源比对分析 | 第65页 |
| 5、本研究创新点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