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人类遗传资源整合方法与技术体系的初步研究 | 第13-3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3-32页 |
(一) 人类遗传资源描述标准与规范的制定 | 第13-15页 |
(二) 人类遗传资源的数字化与数据汇交 | 第15-23页 |
1、人类遗传资源的数据库建设 | 第15-17页 |
2、人类遗传资源的异构整合 | 第17-23页 |
(三) 人类遗传资源共享门户网站建设 | 第23-28页 |
1、目标、定位及作用 | 第23-24页 |
2、门户网站的功能 | 第24页 |
3、门户网站主要栏目介绍 | 第24-28页 |
(四) 建立人类遗传资源整合共享技术流程 | 第28-32页 |
1、工作程序 | 第28-29页 |
2、质量管理程序 | 第29-30页 |
3、共享利用规则 | 第30-32页 |
四、讨论 | 第32-37页 |
(一) 人类遗传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内涵和建立的意义 | 第32-34页 |
1、人类遗传资源整合共享平台的内涵 | 第32-33页 |
2、人类遗传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建立的意义 | 第33-34页 |
(二) 标准体系建设是人类遗传资源整合共享的基础 | 第34页 |
(三) 质量管理是人类遗传资源整合共享的保障 | 第34-35页 |
(四) 整合、保存和共享的资源类型 | 第35页 |
(五) 人类遗传资源整合共享模式的探索 | 第35-36页 |
1、从信息服务入手向实物资源共享服务过渡 | 第35-36页 |
2、边建设、边服务,促进资源高效共享利用 | 第36页 |
(六) 人类遗传资源整合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6-37页 |
1、共享机制问题 | 第36页 |
2、服务运营问题 | 第36-37页 |
3、安全伦理问题 | 第37页 |
五、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部分: 人类遗传资源的共享利用——我国汉族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初步研究 | 第38-6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8页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8-43页 |
(一) 研究人群的选择 | 第38-41页 |
(二) 多态性标记位点的选择 | 第41-42页 |
(三) 遗传多样性参数 | 第42-43页 |
(四) 遗传分化和变异 | 第43页 |
(五) 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 | 第43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43-60页 |
(一) 汉族人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43-51页 |
1、等位基因频率 | 第43-49页 |
2、遗传多样性参数 | 第49-50页 |
3、等位基因在亚群体间的分布检验 | 第50-51页 |
(二) 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 | 第51-60页 |
1、进化树(Phylogenetic tree) 分析 | 第51-54页 |
2、主成分分析 | 第54-57页 |
3、Bayesian聚类分析 | 第57-59页 |
4、遗传变异分析 | 第59-60页 |
四、讨论 | 第60-65页 |
(一) STR在法庭科学的广泛应用为其整合提供了便利并应用于群体学研究 | 第60页 |
(二) 等位基因频率 | 第60-63页 |
(三) 汉族群体的遗传结构 | 第63-64页 |
(四) 遗传变异分析 | 第64页 |
(五) 与世界人群的遗传关系 | 第64-65页 |
五、小结 | 第65-66页 |
WEB RESOURCES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件A 本研究中各人群的9个STR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 | 第72-88页 |
附件B 汉族和世界人群的遗传距离 | 第88-89页 |
综述 | 第89-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个人简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