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审前羁押的概念、性质、目的以及基本原则 | 第8-12页 |
第一节 审前羁押概念 | 第8页 |
第二节 审前羁押的性质 | 第8-9页 |
第三节 审前羁押的特征 | 第9-10页 |
第四节 审前羁押的目的 | 第10页 |
第五节 审前羁押的基本原则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审前羁押的必要性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23页 |
第一节 审前羁押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一、尽快查明案件、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 第12-13页 |
二、防止犯罪嫌疑人继续犯罪的需要 | 第13页 |
三、保障程序不被拖延的需要 | 第13页 |
第二节 审前羁押存在的问题 | 第13-23页 |
一、羁押法定原则的违反 | 第14-15页 |
二、比例性原则的违反 | 第15-17页 |
三、最高羁押期限缺乏控制,期限延长的任意化 | 第17-18页 |
四、审前羁押的惩罚化倾向 | 第18-20页 |
五、审前羁押在实践中独立性的缺乏 | 第20页 |
六、审前羁押审查方面的司法控制缺失 | 第20-21页 |
七、审前羁押有效救济的缺乏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审前羁押上述问题出现的思想根源、立法原因及司法原因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思想根源方面 | 第23-24页 |
一、传统法律观念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二、有罪推定思想的影响 | 第24页 |
第二节 立法方面的原因 | 第24-26页 |
一、重秩序保障的立法指导思想 | 第24-25页 |
二、缺乏最高羁押期限的规定;法律规定模糊,不够明确 | 第25页 |
三、国家赔偿方面的立法问题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司法方面的原因 | 第26-30页 |
一、过分依赖口供导致的口供中心主义 | 第26-27页 |
二、审前羁押与逮捕的审查主体未分离 | 第27页 |
三、羁押场所的主体对于案件缺乏中立性 | 第27-28页 |
四、审前羁押的司法控制的缺失 | 第28页 |
五、审前羁押司法救济措施的缺失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审前羁押在思想方面的转变、立法方面的完善以及制度方面的重构 | 第30-39页 |
第一节 思想方面 | 第30-31页 |
一、法律观念的转变 | 第30-31页 |
二、真正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 第31页 |
第二节 立法方面 | 第31-34页 |
一、在立法指导思想方面 | 第32页 |
二、完善最高羁押期限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在羁押方面的法律规定 | 第32-33页 |
三、完善国家赔偿的立法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司法实践方面 | 第34-35页 |
一、践行羁押方面的原则 | 第34-35页 |
二、羁押对追诉活动独立化的回归 | 第35页 |
第四节 重构司法制度 | 第35-39页 |
一、改变口供中心主义,排除通过刑讯获得的口供及其它证据 | 第35-36页 |
二、羁押审查主体的司法化 | 第36-37页 |
三、羁押场所的中立性 | 第37页 |
四、改行政性救济为司法救济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