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序言 | 第6-8页 |
现实意义 | 第6页 |
文献综述 | 第6-7页 |
本文的写作思路、结构和体例 | 第7-8页 |
导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对李通玄“发愿”观的分析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发愿”:“万行一时”的前提和保证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发愿而后修行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发愿与修行不离根本智一时 | 第12-14页 |
第四节 李通玄“发愿”观与天台性具善恶说之比较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对“信”观的分析 | 第15-22页 |
第一节 信智慧之体而超三世心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生灭心之信离不开时间观念 | 第17-18页 |
第三节 修行实践超越生灭心之信 | 第18-20页 |
第四节 《华严经论》中的“佛子”与“太子”概念比较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对“初发心”观的分析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初发心即始成正觉”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初发心后需对治习气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初发心是佛智慧的开端 | 第24-26页 |
第四节 李通玄的初发心顿悟说与慧能顿悟说之比较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对“出世修行”观的分析 | 第28-33页 |
第一节 出世行熄三世心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出世心多,染净二见成障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出世解脱是“利他”的基础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出世”目标与“利他”原则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对“入世菩萨行”说的分析 | 第33-39页 |
第一节 世间智慧即是根本智慧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菩萨教化先开权而后归实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菩萨行不离世间显根本智慧 | 第35-37页 |
第四节 李通玄的“入世行”与儒家道德哲学的比较 | 第37-39页 |
第六章 对“无功无作行”说的分析 | 第39-45页 |
第一节 “无功无作”即无三世心 | 第39-41页 |
第二节 自我解脱而后能利他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无功无作”即究竟自在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李通玄“无功无作行”说与老子无为说的比较 | 第43-45页 |
结论:对李通玄“万行一时”修行观的总结和评价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0-51页 |
附录: 李通玄的五位对治修行结构说明 | 第51-54页 |
详细摘要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