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第11-14页 |
| ·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的发展 | 第11-13页 |
| ·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的现状 | 第13-14页 |
|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第14-17页 |
| ·虚拟仪器概述 | 第15-16页 |
| ·国内外虚拟仪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表面粗糙度测量的可行性分析 | 第17-19页 |
|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19-21页 |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9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 第21-27页 |
| ·测量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 第21-23页 |
| ·论文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 | 第21页 |
| ·测量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 第21-23页 |
| ·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 第23-24页 |
| ·工作原理 | 第23页 |
| ·多参数测量系统的性能指标 | 第23-24页 |
| ·总体硬件构成 | 第24-26页 |
| ·电感传感器 | 第24-25页 |
| ·数据采集卡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硬件设计 | 第27-52页 |
| ·表面粗糙度测量传感器 | 第27-28页 |
| ·电感传感器的技术参数 | 第27页 |
| ·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 第27-28页 |
| ·数据采集总线 | 第28-31页 |
| ·LabVIEW支持的总线类型 | 第29-31页 |
| ·正确的选用LabVIEW支持的总线 | 第31页 |
|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第31-38页 |
| ·数据采集技术 | 第31-36页 |
| ·PCI-8310的主要技术参数 | 第36-37页 |
| ·工作原理 | 第37-38页 |
| ·硬件的安装与连接 | 第38-43页 |
| ·采集卡的安装 | 第38-39页 |
| ·跨接器的使用 | 第39-41页 |
| ·PS-003端子板以及与采集卡的连接 | 第41-42页 |
| ·传感器安装连接 | 第42-43页 |
| ·数据采集卡的驱动 | 第43-46页 |
| ·LabVIEW提供的数据采集卡的驱动方式 | 第43-44页 |
| ·动态链接库函数 | 第44-45页 |
| ·动态链接库的调用方法 | 第45-46页 |
| ·在LabVIEW中的数据采集 | 第46-51页 |
| ·数据采集卡PCI-8310的设置 | 第46-48页 |
| ·测量数据的保存 | 第48-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基于LabVIEW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程序设计 | 第52-70页 |
| ·引言 | 第52-53页 |
| ·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及专业术语 | 第53-55页 |
| ·表面粗糙度的定义 | 第53页 |
| ·表面粗糙度的专业术语 | 第53-55页 |
| ·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 | 第55-57页 |
| ·LabVIEW的特点 | 第55页 |
| ·LabVIEW的模版简介 | 第55-57页 |
| ·测量参数的程序设计 | 第57-68页 |
| ·程序设计的过程 | 第57页 |
| ·测量参数的程序设计 | 第57-68页 |
| ·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基本要求 | 第68-69页 |
| ·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基本要求 | 第68-69页 |
| ·参数及其数值的选取 | 第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5章 实验及误差分析 | 第70-75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 ·实验结果 | 第70-71页 |
| ·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 ·误差的来源及分类 | 第72-73页 |
| ·误差来源 | 第72页 |
| ·误差的分类 | 第72-73页 |
| ·误差分析 | 第73-74页 |
| ·传感器误差 | 第73页 |
| ·零位误差 | 第73-74页 |
| ·载波信号幅度和频率波动带来的误差 | 第74页 |
| ·温度变化带来的误差 | 第74页 |
| ·A/D转换误差 | 第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