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35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21-24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7-35页 |
第一章 长征: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核心形成的转折点 | 第35-65页 |
一、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核心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 第35-43页 |
(一) 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客观要求 | 第35-37页 |
(二) 克服党内长期存在的严重“左”倾错误是党新的正确领导核心形成的历史要求 | 第37-41页 |
(三) 长征初期的严峻形势是改变旧的“左”倾错误领导和形成党新的领导的现实要求 | 第41-43页 |
二、长征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 | 第43-55页 |
(一) 长征时期新的领导集体形成的有利条件 | 第43-46页 |
(二)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 第46-51页 |
(三) 长征的胜利巩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 第51-55页 |
三、党新的领导集体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 第55-65页 |
(一) 党新的领导集体的特点 | 第55-60页 |
(二) 新的领导集体的历史作用 | 第60-65页 |
第二章 长征:中国革命道路从形成到成熟的转折点 | 第65-98页 |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形成与曲折发展 | 第65-80页 |
(一) 中国革命新道路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65-68页 |
(二)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形成及其作用 | 第68-75页 |
(三) 中国革命新道路发展中的曲折 | 第75-80页 |
二、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转变 | 第80-86页 |
(一) 党新的领导集体的确立为中国革命道路从形成到成熟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 第80页 |
(二)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道路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上的转变 | 第80-86页 |
三、南方到北方的战略转移深化了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认识 | 第86-98页 |
(一) 南方和北方问题是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86-88页 |
(二) 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到北方的转移 | 第88-94页 |
(三) 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向北方转移的重大意义 | 第94-98页 |
第三章 长征: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 第98-125页 |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 | 第98-107页 |
(一)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 第98-102页 |
(二)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 | 第102-107页 |
二、长征是革命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的转折点 | 第107-117页 |
(一) 从关门主义的下层统一战线到抗日反蒋统一战线 | 第108-111页 |
(二) 从抗日反蒋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111-114页 |
(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转变的伟大意义 | 第114-117页 |
三、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变 | 第117-125页 |
(一) 转变实现的原因 | 第117-119页 |
(二) 转变实现的表现 | 第119-122页 |
(三) 启示 | 第122-125页 |
第四章 长征: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转折点 | 第125-153页 |
一、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 第125-143页 |
(一)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 第125-128页 |
(二) 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的重要作用 | 第128-132页 |
(三) 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的严重错误及其原因 | 第132-143页 |
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转折点 | 第143-153页 |
(一) 长征确立了党处理党际关系的独立自主原则 | 第143-147页 |
(二) 长征改变了党对共产国际指示和决议过分依赖的状况 | 第147-148页 |
(三) 长征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共在共产国际中的地位和形象 | 第148-153页 |
第五章 长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点 | 第153-175页 |
一、长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点 | 第153-16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 第153-156页 |
(二) 长征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与不足 | 第156-159页 |
(三) 长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巨大作用 | 第159-165页 |
二、长征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到成熟时期的转折点 | 第165-175页 |
(一) 新的领导集体的建立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前提 | 第165-166页 |
(二) 长征建构、丰富和深化了“活的灵魂”思想 | 第166-170页 |
(三) 长征的伟大实践是“三大法宝”思想的重要基础 | 第170-175页 |
第六章 长征:中国革命从低潮到高潮的转折点 | 第175-193页 |
一、长征前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 第175-181页 |
(一) 制约中国革命顺利发展的基本因素 | 第175-179页 |
(二) 长征前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 第179-181页 |
二、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从低潮向高潮的转变 | 第181-193页 |
(一) 实现中国革命从低潮向高潮转变的重要前提 | 第181-182页 |
(二) 新高潮的表现 | 第182-193页 |
第七章 长征精神: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 第193-215页 |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 | 第193-200页 |
(一) 长征精神概念的提出 | 第193-195页 |
(二)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 第195-200页 |
二、长征精神是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升华 | 第200-209页 |
(一)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 | 第200-203页 |
(二)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革命精神的扬弃 | 第203-205页 |
(三) 长征精神是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升华 | 第205-209页 |
三、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 第209-215页 |
(一)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出发点 | 第210-211页 |
(二)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使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 第211-212页 |
(三) 保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与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 第212-213页 |
(四)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 第213-21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5-218页 |
后记 | 第218-2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