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环境下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选题背景 | 第8-12页 |
·环境的动态化 | 第8-10页 |
·环境的动态程度 | 第10-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7页 |
·战略柔性研究的兴起 | 第12-15页 |
·战略柔性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5-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31页 |
·战略柔性的定义与内涵 | 第20-23页 |
·战略柔性的定义 | 第20-22页 |
·战略柔性的内涵 | 第22-23页 |
·战略柔性的形成模式 | 第23-27页 |
·海特、凯茨和迪马里奥的观点 | 第23-26页 |
·桑切斯的观点 | 第26-27页 |
·战略柔性与环境动态性的组合 | 第27-29页 |
·论文理论基础与研究机会 | 第29-31页 |
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31-46页 |
·战略柔性的构成 | 第31-34页 |
·基于资源的视角 | 第31页 |
·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视角 | 第31-32页 |
·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 | 第32-33页 |
·本文的观点 | 第33-34页 |
·企业绩效的衡量 | 第34-37页 |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的梳理 | 第34-36页 |
·平衡计分卡理论简述 | 第36-37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37-46页 |
·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 第38-39页 |
·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 第39-41页 |
·结构柔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 第41-42页 |
·文化柔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 第42-44页 |
·企业绩效各层面间的因果关系 | 第44-46页 |
4 研究方法论 | 第46-52页 |
·数据的收集 | 第46-49页 |
·问卷设计 | 第46页 |
·样本获取及分布 | 第46-48页 |
·数据可靠性与有效性的保障 | 第48-49页 |
·变量的度量 | 第49-51页 |
·内生变量 | 第49-50页 |
·外源变量 | 第50页 |
·调制变量 | 第50-51页 |
·主要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52-74页 |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52-56页 |
·内生变量的信度测试与因子分析 | 第52-53页 |
·外源变量的信度测试与因子分析 | 第53-54页 |
·调制变量的信度测试与因子分析 | 第54-56页 |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56-63页 |
·环境动态程度的评判 | 第56-57页 |
·规模、行业、产权性质的影响 | 第57-63页 |
·结构方程模型运行结果与讨论 | 第63-74页 |
·初始模型的估计 | 第63-68页 |
·模型的改进 | 第68-70页 |
·模型结果与讨论 | 第70-74页 |
6 进一步研究 | 第74-85页 |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 | 第74-78页 |
·环境动态性的种类 | 第74-75页 |
·调制作用的定量分析 | 第75-78页 |
·基于企业绩效的战略柔性增强 | 第78-85页 |
·战略柔性的增强途径 | 第78-82页 |
·战略柔性增强途径的选择 | 第82-85页 |
7 研究总结 | 第85-89页 |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86-87页 |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附1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