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研究

导论第1-26页
 一、研究对象第12-16页
  (一) 近代第13页
  (二) 职业教育第13-14页
  (三) 法制、教育法制、职业教育法制第14-16页
 二、选题意义第16-18页
 三、研究述评第18-25页
  (一) 1949 年以前的研究第18-19页
  (二) 六七十年代以来大陆外的研究第19-21页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研究第21-25页
 四、研究方法第25-26页
第一章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萌芽第26-45页
 第一节 传统教育制度及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历史资源第26-29页
  一、传统教育制度概述第26-27页
  二、传统教育制度为近代职业教育法制提供的制度层面的资源第27-28页
  三、传统教育思想为近代职业教育法制提供的思想层面的资源第28-29页
 第二节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第29-35页
  一、新生产方式的冲击第29-30页
  二、传统教育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复杂性第30-31页
  三、实业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第31-34页
   (一)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实学思想第31-32页
   (二) 早期改良派的实业教育思想第32-33页
   (三) 洋务大僚的实业教育思想第33-34页
  四、实业学堂的出现和实业教育制度的初建第34-35页
 第三节 职业教育制度法制化的最初尝试第35-38页
  一、实业教育制度在思想和实践中的发展第35-36页
   (一) 维新思想家的实业教育思想第35-36页
   (二) 维新时期实业教育的发展第36页
  二、职业教育法制化的最初尝试第36-38页
   (一) 介绍外国教育制度第36-37页
   (二) 较早设计的中国学制第37页
   (三) 维新时期职业教育法制化的尝试第37-38页
 第四节、清末新政和职业教育制度的法制化第38-45页
  一、清末新政时期实业教育的发展第38-40页
   (一) 清末新政时期的时代背景第38-39页
   (二) 职业教育发展概况第39-40页
  二、职业教育法制化的实现第40-42页
   (一) 法制化的需求第40页
   (二) 近代学制的酝酿第40-41页
   (三) 1902 年《钦定学堂章程》的制颁第41-42页
  三、初建时期职业教育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第42-45页
   (一) 初建时期职业教育法制的主要内容第42-43页
   (二) 初建时期职业教育法制的特点第43-45页
第二章 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第45-77页
 第一节 清末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第45-57页
  一、壬寅学制存在的问题第45-47页
   (一) 制颁过程中阻力重重第45-46页
   (二) “未得切实施行”第46-47页
  二、1904 年癸卯学制的制定及其补充第47-51页
   (一) 癸卯学制由张之洞主持制定第47-49页
   (二) 癸卯学制中职业教育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补充第49-51页
  三、癸卯学制(1904 年)中职业教育法制的特点第51-54页
   (一) 职业教育法制地位独立、体系一贯、分量颇重第51-52页
   (二) 从法制内容上对以往职业教育法制大加改进第52-53页
   (三) 职业教育法制是癸卯学制中最适合中国的部分第53-54页
  四、清末职业教育法制环境的演变第54-57页
   (一) 废科举第54-55页
   (二) 设立教育行政机构第55-56页
   (三) 颁布教育宗旨第56-57页
 第二节 1912-1913 年壬子·癸丑学制时期的职业教育法制第57-61页
  一、民初教育制度的发展第57-58页
   (一) 恢复教育的措施和设立教育行政机关第57页
   (二) 新教育宗旨的厘定第57-58页
  二、壬子·癸丑学制的制定及其中职业教育法制的内容第58-59页
  三、壬子·癸丑学制时期职业教育法制的特点第59-61页
   (一) 实业教育的层次更加集中第59-61页
   (二) 实业教育的形式更多样第61页
 第三节 1922 年新学制时期的职业教育法制第61-68页
  一、教育宗旨的演变第61-63页
   (一) 新文化运动对复古教育的斗争第61-62页
   (二) 教育宗旨问题的讨论第62-63页
  二、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第63-64页
  三、学制改革的酝酿与新学制运动第64-65页
  四、新学制中职业教育法制的特点第65-68页
   (一) 职业教育形式灵活第66页
   (二) 注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沟通第66-67页
   (三) 职业教育名称、指导思想的发展第67-68页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职业教育法制第68-77页
  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过程第68-72页
   (一) 新学制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第68-69页
   (二) 1928 年戊辰学制的制定第69-70页
   (三) 三十年代初对职业教育法制的调整第70-72页
  二、三十年代初职业教育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第72-77页
   (一) 政府以法制规范的力度日益增强第73-74页
   (二) 以法制建构出较适合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第74-77页
第三章 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静态分析第77-117页
 第一节 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实体性要素第77-86页
  一、职业教育法制实体性要素的涵义和层次第77-78页
  二、微观层面的近代职业教育法律规范第78-81页
   (一) 法律条文第79页
   (二) 法律规范的分类第79-80页
   (三) 微观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第80-81页
  三、中观层面的近代职业教育法律规范第81-83页
   (一) 一份法律文件中的各法律规范第81-82页
   (二) 多项法律文件共同构成的中观层面第82-83页
  四、宏观层面的近代职业教育法律规范第83-86页
   (一) 近代职业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法律规范中的地位第84-86页
   (二) 近代职业教育法律规范在整个近代法律规范体系中的地位第86页
 第二节 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结构性要素第86-107页
  一、职业教育法制结构性要素的涵义第86-87页
  二、清末的教育立法、行政机构及人员第87-93页
   (一) 中央教育管理机构第87-91页
   (二)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第91-93页
  三、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法制的立法机构第93-102页
   (一) 专门立法机构第94-95页
   (二) 准立法机构第95-97页
   (三) 教育行政机构的立法职能第97-102页
  四、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执法机构第102-107页
   (一) 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层次第102-103页
   (二)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第103-105页
   (三)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第105-107页
 第三节 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文化性要素第107-117页
  一、职业教育法制文化性要素的涵义和考察角度第107-110页
   (一) 涵义第107-108页
   (二) 考察角度第108-110页
  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文化性要素分析第110-117页
   (一) 抗拒、排斥的心理状态第110-112页
   (二) 功利性接纳、认同的心理状态第112-113页
   (三) 吸收和创新、超越的心理状态第113-115页
   (四) 社会心理定势与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第115-117页
第四章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运行第117-136页
 第一节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运行概述第117-124页
  一、近代职业教育法制运行的涵义第117-118页
  二、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生成和创制第118-119页
  三、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运行的脉络第119-124页
 第二节 近代职业教育法制运行的特点第124-136页
  一、职业教育法制创制渐趋民主化、专业化第124-126页
  二、职业教育法制施行的相对滞后性和不平衡性第126-128页
  三、近代职业教育法律规范体系的成熟第128-130页
  四、职业教育法制文化性要素的成长及其隐忧第130-132页
  五、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结构性要素的断裂第132-136页
第五章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发展评析及其借鉴第136-160页
 第一节 客观的发展环境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发展第137-143页
  一、政治因素第137-138页
  二、经济因素第138-140页
  三、观念因素第140-141页
  四、教育体制因素第141-143页
 第二节 自觉的道路选择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第143-149页
  一、法律移植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发展道路的明智之选第143-144页
  二、对发展道路的掌握渐趋理性和成熟第144-149页
   (一) 不同阶段移植重点的选择第144-147页
   (二) 对移植对象的甄别选择---以日本为例第147-149页
 第三节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第149-152页
  一、中国近代法制的发展模式第150-151页
  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模式第151-152页
 第四节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借鉴意义第152-160页
  一、对今天职业教育法制的借鉴意义第152-156页
   (一) 近代职业教育法制是今天职业教育法制发展的前提第152-153页
   (二) 应加快完善今天的职业教育法制运行第153-155页
   (三) 应尽快改善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环境第155-156页
  二、对中国法制发展的借鉴意义第156-160页
   (一) 要妥善处理法律移植和本土化的关系第156-158页
   (二) 要实现制度现代化和精神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第158-160页
结语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0页
附录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事证明责任原理研究
下一篇:清代监察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