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9-50页 |
一、人白细胞介素5基因及其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9-20页 |
(一) 辅助性T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 第9-13页 |
(二) 人白细胞介素5概述 | 第13-14页 |
(三) 白细胞介素5的生物学活性和生理学意义 | 第14-17页 |
(四) 白细胞介素5基因结构及其转录调控 | 第17-20页 |
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调控 | 第20-46页 |
(一) 真核生物的染色质结构和与转录调控的关系 | 第20-24页 |
(二)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转录调控 | 第24-26页 |
(三)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 第26-33页 |
(四)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 第33-43页 |
(五)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 第43-46页 |
三、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IL-5基因转录调控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46-48页 |
(一) Th2细胞基因座的乙酰化和染色质改构 | 第46-47页 |
(二) IL-5基因的转录调控与HDAC抑制剂的关系 | 第47页 |
(三) 对IL-5基因起转录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关系 | 第47-48页 |
(四) CBP/p300对IL-5基因的转录激活功能 | 第48页 |
四、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48-50页 |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66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一) 质粒 | 第50页 |
(二) 蛋白质和抗体 | 第50页 |
(三) 哺乳动物细胞系 | 第50页 |
(四) 试剂 | 第50-51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51-66页 |
Ⅰ.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51-57页 |
(一) 分子克隆 | 第51页 |
(二) DNA的琼脂糖电泳 | 第51页 |
(三) 质粒大量制备的方法 | 第51-53页 |
(四) 哺乳动物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53-54页 |
(五) 逆转录 | 第54页 |
(六) PCR和荧光适时定量realtime PCR | 第54-55页 |
(七) 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 | 第55-57页 |
Ⅱ.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一) 哺乳动物细胞系的培养 | 第57-58页 |
(二) 细胞的药物刺激 | 第58页 |
(三) 真核生物细胞的瞬时转染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58-60页 |
(四) 免疫荧光分析和流式细胞术 | 第60-62页 |
Ⅲ. 蛋白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 | 第62-65页 |
(一)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第62页 |
(二) 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 | 第62-64页 |
(三) 免疫共沉淀 | 第64-65页 |
Ⅳ. 统计分析 | 第65-66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90页 |
一、IL-5基因启动子的点突变体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66-68页 |
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IL-5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第68-77页 |
(一) HDAC抑制剂处理提高了IL-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 第68-71页 |
(二) IL-5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受TSA和丁酸钠处理的诱导而增强 | 第71-73页 |
(三) TSA和丁酸钠处理提高了IL-5启动子上组蛋白H3和H4的乙酰化水平 | 第73-75页 |
(四) TSA和丁酸钠对IL-5启动子的激活依赖于IL-5基因启动子的完整性 | 第75-77页 |
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调控IL-5基因转录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77-90页 |
(一) IL-5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受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去乙酰化酶的可逆调控 | 第77-80页 |
(二) HDAC4和p300可逆地影响IL-5基因启动子上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 | 第80-81页 |
(三) HDAC4能被招募到IL-5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并且其核质穿梭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第81-84页 |
(四) HDAC4在IL-5基因启动子上的招募由转录因子所介导,并且这些因子在IL-5基因启动子上结合位点的完整性对HDAC4的功能至关重要 | 第84-87页 |
(五) GATA-3和YY1能够在体内招募并结合HDAC4 | 第87-90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90-97页 |
一、IL-5基因的协同调控与特异性调控之间的关系 | 第90-91页 |
二、HDAC抑制剂在IL-5基因转录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 第91-92页 |
三、HDAC调控IL-5基因转录活性的特异性 | 第92-93页 |
四、可逆的乙酰化修饰对IL-5基因转录调控的机制 | 第93页 |
五、转录因子在乙酰化修饰介导的IL-5基因活性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 第93-95页 |
六、可逆乙酰化修饰调控IL-5基因转录的模式 | 第95-97页 |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7页 |
附录 | 第117-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历 | 第121-12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