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低密度冰区溢油的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 ·提出的背景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3-15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辽东湾风场、潮流场和冰场预报模式 | 第15-22页 |
| ·辽东湾风场预报模式 | 第15页 |
| ·辽东湾潮流场预报模式 | 第15-16页 |
| ·辽东湾冰场预报模式 | 第16-22页 |
| ·动量方程 | 第16-20页 |
| ·连续方程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辽东湾冰区溢油扩散与漂移数值预报 | 第22-40页 |
| ·冰密集度的界定 | 第22-23页 |
| ·冰区溢油扩散模型 | 第23-30页 |
| ·在开阔水域的溢油扩散模型 | 第23-25页 |
| ·在低密集度冰下的溢油扩散模型 | 第25-26页 |
| ·在中密集度冰下的溢油扩散模型 | 第26-27页 |
| ·在高密集度冰下的溢油扩散模型 | 第27-28页 |
| ·连续冰盖下溢油扩散模型 | 第28-30页 |
| ·冰区溢油漂移模型 | 第30-32页 |
| ·开阔水域的溢油漂移 | 第30-31页 |
| ·在低集密度冰下的溢油漂移 | 第31页 |
| ·在中密集度冰下的溢油漂移 | 第31页 |
| ·在高密集度冰下的溢油漂移 | 第31页 |
| ·连续冰盖下的溢油漂移 | 第31-32页 |
| ·冰区溢油扩散与漂移的数值预报 | 第32-39页 |
| ·影响溢油扩散与漂移的环境因素 | 第32-33页 |
| ·预报方法 | 第33-34页 |
| ·数值预报分析 | 第34-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辽东湾冰区溢油危害预报 ANN模式 | 第40-63页 |
| ·BP网络基本理论 | 第40-44页 |
| ·BP网络概念 | 第40-41页 |
| ·BP网络学习算法 | 第41-43页 |
| ·BP网络设计 | 第43-44页 |
| ·辽东湾冰区溢油危害因素分析及其量化标准 | 第44-56页 |
| ·溢油海域性质分析 | 第45-51页 |
| ·溢油油品特性分析 | 第51-53页 |
| ·溢油量危害度量化标准 | 第53-54页 |
| ·溢油海域自然环境危害度量化标准 | 第54-55页 |
| ·溢油事故等级量化标准 | 第55-56页 |
| ·辽东湾冰区溢油危害预报 BP网络 | 第56-60页 |
| ·网络结构选择 | 第56-58页 |
| ·初始训练样本集的建立 | 第58-59页 |
| ·检验样本集的建立和检验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 第五章 辽东湾冰区溢油控制与清除决策 | 第63-77页 |
| ·我国溢油应急处理设备 | 第63-65页 |
| ·溢油拦阻设备 | 第63-64页 |
| ·溢油的清除设备 | 第64-65页 |
| ·溢油分散设备 | 第65页 |
| ·低温和结冰海域溢油应急处理方法 | 第65-67页 |
| ·铺设围油栏 | 第65页 |
| ·喷洒凝油剂 | 第65-66页 |
| ·机械回收 | 第66页 |
| ·现场焚烧 | 第66-67页 |
| ·喷洒消油剂 | 第67页 |
| ·微生物降解 | 第67页 |
| ·辽东湾冰区溢油应急处理决策 | 第67-77页 |
| ·溢油应急处理决策制定的总体思路 | 第67-69页 |
| ·制定应急处理决策的影响因素 | 第69-71页 |
| ·辽东湾低温和冰区溢油应急处理方案 | 第71-77页 |
| 第六章 辽东湾冰区溢油应急反应专家系统软件的开发 | 第77-86页 |
| ·专家系统开发的工作流程 | 第77-78页 |
| ·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78页 |
| ·数据库的建立与修订 | 第78页 |
| ·溢油事故危害等级评价 | 第78页 |
| ·应急反应处理决策方案 | 第78页 |
| ·系统软件的开发 | 第78-86页 |
| ·数据库的开发 | 第78-83页 |
| ·辽东湾冰区溢油应急处理决策的制定过程 | 第83-85页 |
| ·系统软件特点 | 第85-86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