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桂花形态分类学研究 | 第15-6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 ·桂花形态学、生态学特征及地理分布 | 第15页 | 
| ·木犀属种质资源及分布 | 第15-16页 | 
| ·桂花资源的利用价值 | 第16-17页 | 
| ·桂花品种分类的现状 | 第17页 | 
| ·桂花品种的传统分类 | 第17-19页 | 
| ·桂花品种现有主要分类体系 | 第19-21页 | 
| ·四川省桂花栽培概况及其地位 | 第21-22页 | 
| ·四川自然地理条件 | 第21页 | 
| ·四川省桂花栽培概况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 ·植物材料 | 第23-25页 | 
| ·形态学调查方法 | 第25-26页 | 
| ·形态学技术标准 | 第26-27页 | 
| ·性状的选取和编码 | 第27-30页 | 
| 3 结果 | 第30-60页 | 
| ·桂花的形态分类结果 | 第30-57页 | 
| ·四季桂品种群 | 第30-32页 | 
| ·银桂品种群 | 第32-40页 | 
| ·金桂品种群 | 第40-51页 | 
| ·丹桂品种群 | 第51-56页 | 
| ·推荐品种 | 第56-57页 | 
| ·桂花品种形态聚类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 第二章 四川主要桂花品种的细胞分类学研究 | 第60-80页 | 
| 1 花粉形态学研究概况 | 第60-63页 | 
| ·花粉形态特征与品种分类及亲缘关系的相关性 | 第60-61页 | 
| ·花粉形态特征与遗传性状的相关性 | 第61-62页 | 
| ·诱变新品种与原种在花粉形态上的遗传变异关系 | 第62页 | 
| ·花粉形态研究在杂交育种中的作用 | 第62页 | 
| ·花粉形态研究在木犀属植物上的应用 | 第62-63页 | 
| 2 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63-64页 | 
| 3 材料和方法 | 第64-65页 | 
| ·研究内容 | 第64页 | 
| ·实验材料与来源 | 第64-65页 | 
| ·研究方法 | 第65页 | 
| ·电镜观察方法 | 第65页 | 
| ·数量分析方法 | 第6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65-77页 | 
| ·四川桂花品种花粉形态观察结果及测量数据 | 第65-69页 | 
| ·四川桂花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 | 第69-71页 | 
| ·花粉极性、类型及大小 | 第69-70页 | 
| ·花粉的形状 | 第70页 | 
| ·花粉外壁纹饰 | 第70-71页 | 
| ·花粉的萌发器官 | 第71页 | 
| ·腊叶标本花粉及自然干燥花粉的形态特征 | 第71页 | 
| ·四川桂花品种花粉形态的主成分分析 | 第71-75页 | 
| ·四川桂花品种花粉形态的聚类分析 | 第75-77页 | 
| 5 讨论 | 第77-80页 | 
| ·四川桂花花粉形态研究的意义 | 第77-78页 | 
| ·不同花粉类型对桂花花粉形态观察的影响 | 第78页 | 
| ·花粉形态与四川桂花品种分类的关系 | 第78-80页 | 
| 第三章 四川桂花品种的RAPD分析 | 第80-9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8页 | 
| ·材料 | 第81-83页 | 
| ·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83-84页 | 
| ·方法 | 第84-85页 | 
| ·DNA的提取 | 第84-85页 | 
| ·DNA的纯化 | 第85页 | 
| ·模板DNA的质量检测与浓度测定 | 第85页 | 
| ·RAPD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优化 | 第85-87页 | 
| ·扩增反应体系优化 | 第85-86页 | 
| ·反应程序优化 | 第86-87页 | 
| ·引物筛选 | 第87页 | 
| ·RAPD扩增 | 第87页 | 
| ·电泳检测 | 第87页 | 
| ·条带分析和数据处理 | 第87-8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2页 | 
| ·模板DNA的质量 | 第88页 | 
| ·各组分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第88-89页 | 
| ·RAPD反应程序优化结果 | 第89页 |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89-90页 | 
| ·RAPD扩增结果 | 第90页 | 
| ·聚类分析 | 第90-92页 | 
| 3 讨论 | 第92-98页 | 
| ·获得高质量模板DNA的方法探讨 | 第92-93页 | 
| ·RAPD分析的可靠性探讨 | 第93-95页 | 
| ·模板浓度的影响 | 第93-94页 | 
| ·dNTPs浓度的影响 | 第94页 | 
| ·TaqDNA聚合酶浓度的影响 | 第94页 | 
| ·反应程序的影响 | 第94页 | 
| ·延伸时间的影响 | 第94-95页 | 
| ·循环次数的影响 | 第95页 | 
| ·序列同源性 | 第95-96页 | 
| ·传统形态分类系统的局限性 | 第96页 | 
| ·RAPD标记技术的系统分类学价值 | 第96-97页 | 
| ·分子标记在桂花品种分类中的应用前景 | 第97-98页 | 
| 第四章 桤木属的核型分析与物种鉴定 | 第98-12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8-102页 | 
| ·桤木属(Alnus Mill.)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 第98-99页 | 
| ·桤木属植物的分类地位 | 第99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9-101页 | 
| ·国外的研究概况 | 第101-102页 | 
| 2 实验目的与意义 | 第102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5页 | 
| ·实验材料 | 第102-103页 | 
| ·方法 | 第103-105页 | 
| ·染色体玻片的制备 | 第103-104页 | 
| ·去壁低渗法 | 第104-105页 | 
| ·镜检、显微摄影并封片 | 第105页 | 
| ·计数、测量及核型分析 | 第10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22页 | 
| ·较优化的制片技术和流程 | 第105-107页 | 
| ·发芽和幼苗的培育 | 第105-106页 | 
| ·常规压片 | 第106-107页 | 
| ·去壁低渗法 | 第107页 | 
| ·观察结果和核型参数 | 第107-122页 | 
| ·西南地区的四种桤木属植物 | 第107-111页 | 
| ·江南桤木A.trabeculosa | 第111-113页 | 
| ·台湾桤木A.formosana | 第113-115页 | 
| ·辽东桤木A.sibirica | 第115-118页 | 
| ·东北桤木 | 第118-120页 | 
| ·日本美丽桤木A.pedula | 第120-121页 | 
| ·日本桤木A.japonica | 第121页 | 
| ·旅顺桤木A.sieboldiana | 第121-122页 | 
| 5 讨论 | 第122-128页 | 
| ·桤木属不同物种的核型差异 | 第122-126页 | 
| ·桤木属不同物种的基因组起源 | 第126-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页 | 
| 附图1 | 第138-141页 | 
| 附图2 | 第141-150页 | 
| 附图3 | 第150-151页 | 
| 致谢 | 第151-152页 |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