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 ·现场总线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需要 | 第7页 |
| ·智能仪表技术是FCS 的技术基础 | 第7-8页 |
| ·PROFIBUS 现场总线概述 | 第8-10页 |
| ·PROFIBUS 现场总线 | 第8页 |
| ·PROFIBUS 基本特性 | 第8-9页 |
| ·PROFIBUS 协议结构 | 第9-10页 |
| ·传输技术 | 第10页 |
| ·PROFIBUS 总线存取 | 第10页 |
| ·PROFIBUS-DP 现场总线应用与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PROFIBUS-DP 现场总线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 ·PROFIBUS-DP 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背景 | 第11-14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PROFIBUS-DP 通讯协议研究 | 第14-21页 |
| ·PROFIBUS-DP 协议结构 | 第14-16页 |
| ·物理层 | 第14页 |
| ·数据链路层 | 第14-16页 |
| ·PROFIBUS-DP 数据通信原理研究 | 第16-21页 |
| ·PROFIBUS-DP 网络结构和传输控制机制 | 第16页 |
| ·PROFIBUS-DP 通信原理概述 | 第16-17页 |
| ·PROFIBUS-DP 主/从站通信任务 | 第17页 |
| ·PROFIBUS-DP 服务访问点 | 第17-19页 |
| ·PROFIBUS-DP 从站状态机制 | 第19页 |
| ·PROFIBUS-DP 报文通信顺序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现场总线控制器从站 | 第21-26页 |
| ·现场总线控制器从站是PROFIBUS-DP 控制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 第21-22页 |
| ·PROFIBUS-DP 控制系统构成 | 第21-22页 |
| ·本文实现的控制器从站的功能 | 第22页 |
| ·PID 回路控制器简介 | 第22-23页 |
| ·数字PID 控制器概述 | 第22-23页 |
| ·串级回路控制器 | 第23页 |
| ·控制器从站的实现方法 | 第23-26页 |
| ·控制器从站的主要功能和要求 | 第23-24页 |
| ·控制器从站的单片机实现方法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PROFIBUS-DP 控制器从站硬件实现 | 第26-38页 |
| ·从站硬件设计概述 | 第26-27页 |
| ·硬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27-30页 |
| ·数据处理部分的硬件组成 | 第27-28页 |
| ·数据采集部分的硬件组成 | 第28-30页 |
| ·硬件系统结构总结 | 第30页 |
| ·系统存储空间的分配 | 第30-31页 |
| ·PROFIBUS-DP 通讯接口部分的硬件设计 | 第31-38页 |
| ·概述 | 第31-32页 |
| ·串行通讯接口RS-485 | 第32页 |
| ·通讯接口协议芯片SPC3 | 第32-36页 |
| ·SPC3 与80C196 的接口设计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PROFIBUS-DP 控制器从站软件设计与开发 | 第38-60页 |
| ·PROFIBUS-DP 控制器从站软件设计要求 | 第38-39页 |
| ·PROFIBUS-DP 控制器从站软件的结构体系 | 第39-40页 |
| ·系统软件的主要程序的开发介绍 | 第40-47页 |
| ·主程序main() | 第40-42页 |
| ·软件定时中断服务程序SW_TM_interrupt() | 第42页 |
| ·外中断服务程序EXTINT_PIN_interrupt() | 第42-43页 |
| ·主处理子程序main_process() | 第43-44页 |
| ·SPC3 初始化自程序ini_SPC3() | 第44-45页 |
| ·A/D 初始化Initialize_AD7705() | 第45-47页 |
| ·控制运算程序的开发介绍 | 第47-51页 |
| ·数据输入输出程序 | 第47页 |
| ·SPC3 发送传输程序 | 第47-48页 |
| ·PID 算法程序设计 | 第48-51页 |
| ·控制器从站与主站通信协议 | 第51-55页 |
| ·数据结构 | 第51-53页 |
| ·通讯数据约定 | 第53-55页 |
| ·GSD 文件的编制 | 第55-60页 |
| ·GSD 文件概述 | 第55页 |
| ·控制器从站 GSD 文件 | 第55-60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0-61页 |
| ·测试与结果 | 第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 谢 | 第63-6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