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计算机仿真论文

使命空间功能描述理论和方法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研究背景第14-19页
     ·FDMS的提出第14-15页
     ·FDMS要解决的问题第15-16页
     ·FDMS与HLA中概念模型间的关系第16-18页
     ·FDMS的启示第18-19页
   ·研究现状第19-21页
     ·西方先进国家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我国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第21-25页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1-22页
     ·论文的具体内容和组织结构第22-24页
     ·论文的主要创新第24-25页
第二章 使命空间功能描述的过程研究第25-37页
   ·概述第25页
   ·FDMS开发过程模型第25-32页
     ·概念建模工程第25-26页
     ·FDMS开发过程模型第26-31页
     ·FDP与FEDEP的关系第31-32页
   ·FDMS过程管理第32-36页
     ·FDMS开发过程中潜在的问题第32-33页
     ·管理体系研究第33-34页
     ·FDMS过程管理第34-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使命空间功能描述的任务体系研究第37-53页
   ·概述第37页
   ·军事领域的本体第37-43页
     ·本体的概念第37-39页
     ·本体的构建和开发方法第39-40页
     ·构建军事领域的本体第40-43页
   ·军事使命的体系结构第43-52页
     ·美军的任务体系结构第43-45页
     ·开发具有我军特色的任务列表第45-52页
   ·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使命空间功能描述的组成部分第53-85页
   ·概述第53页
   ·使命空间模型第53-55页
     ·使命空间模型所属的抽象层次第53-54页
     ·使命空间模型的分解机制第54-55页
   ·公共的语义和语法第55-64页
     ·概述第55-57页
     ·知识元素第57-63页
     ·描述模板第63-64页
   ·FDMS建模方法第64-75页
     ·科学报告方法第64-66页
     ·IDEF3 建模方法第66-69页
     ·统一建模语言方法第69-74页
     ·三种建模方法的综合应用第74-75页
   ·FDMS数据交换格式第75-81页
     ·使用数据交换格式的原因第75-77页
     ·使用XML文档格式第77-78页
     ·FDMS DIF数据结构第78-81页
   ·FDMS资源库第81-84页
     ·FDMS资源库概述第82-83页
     ·FDMS资源库的层次结构第83-84页
   ·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使命空间功能描述的验证第85-99页
   ·概述第85页
   ·验证的含义和必要性第85-88页
     ·验证的含义第85-86页
     ·验证的必要性第86-88页
   ·验证的基本原则和步骤第88-92页
     ·验证的基本原则第88-90页
     ·验证的步骤第90-92页
   ·模型逼真度研究第92-94页
     ·模型逼真度的概念第92-93页
     ·模型逼真度的度量第93-94页
   ·SME在验证中的作用第94-97页
     ·建模与仿真中的主题专家第94-96页
     ·SME必需具备的品质第96页
     ·SME验证第96-97页
   ·小结第97-99页
第六章 使命空间功能描述驱动的仿真开发第99-112页
   ·概述第99页
   ·基于BOM的组件化仿真开发第99-106页
     ·组件化开发方法第99-101页
     ·基本对象模型第101-104页
     ·基于BOM的组件化仿真开发第104-106页
   ·基于MDA的仿真开发第106-111页
     ·MDA概述第106-108页
     ·MDA软件开发过程第108-109页
     ·基于MDA的仿真开发第109-111页
   ·小结第111-112页
第七章 使命空间功能描述建模实例第112-125页
   ·概述第112页
   ·海战背景知识第112-114页
     ·海战的演化时期第112-113页
     ·海战的发展趋势第113-114页
     ·海战的样式第114页
   ·舰艇小编队防空使命空间建模第114-124页
     ·使命空间分析第114-118页
     ·确定和开发实体、任务第118-120页
     ·建立使命空间模型第120-123页
     ·模型验证第123-124页
   ·小结第124-125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25-128页
   ·论文工作总结第125-126页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SM短消息的温度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钢筋混凝土建筑非线性阻尼性能及其地震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