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论文

南京河西新城区房地产业投资环境评价

1 绪论第1-15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观点第10-12页
  1.2.1 资料和数据的获取第11页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1页
  1.2.3 研究内容与结构第11-12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4 研究框架第13-15页
2 房地产业投资环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15-27页
 2.1 城市土地市场的“蛛网”分析第15-16页
  2.1.1 蛛网理论的基本介绍第15-16页
  2.1.2 城市用地的供给需求弹性与区位的关系第16页
  2.1.3 构造城市不同区位的用地价格——供需关系“蛛网”模型的意义第16页
 2.2 房地产业需求与供给预测理论与方法第16-20页
  2.2.1 房地产需求分析第16-18页
  2.2.2 房地产供给分析第18-20页
 2.3 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策略第20-22页
  2.3.1 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第20-21页
  2.3.2 大都市郊区景观形态演变第21页
  2.3.3 工业化时代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主要形态第21页
  2.3.4 信息时代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第21-22页
 2.4 住宅区位论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研究第22-24页
  2.4.1 房地产开发项目区位选择的定性分析第22-23页
  2.4.2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区位选择第23-24页
  2.4.3 区位选择的原则第24页
 2.5 房地产业投资环境评价方法概述第24-27页
  2.5.1 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借鉴与选择第24-25页
  2.5.2 基于特尔斐法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址研究第25-26页
  2.5.3 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价法第26页
  2.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房地产市场比较法价格评估第26-27页
3 南京人居环境现状及房地产供需分析第27-32页
 3.1 保护和有效利用南京城市土地资源第27-28页
 3.2 确定合理的南京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第28页
 3.3 南京主城适宜的人口规模第28-29页
 3.4 南京都市发展区理想的人口容量及房地产供需分析第29页
 3.5 确定合理的南京城市空间结构第29页
 3.6 南京城市扩张模式选择第29-30页
 3.7 南京都市发展区空间布局结构第30页
 3.8 主城空间结构优化和人居环境改善第30-32页
4 南京市河西新城区房地产业投资环境现状第32-42页
 4.1 河西新城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第32-35页
  4.1.1 概述第32页
  4.1.2 河西新城区规划对房地产的影响第32-33页
  4.1.3 河西新城区房地产需求状况分析第33-35页
 4.2 河西新城区未来5—10年规划第35-38页
  4.2.1 新城区5—10年总体规划第35-36页
  4.2.2 中部地区“五大板块”建设目标第36-37页
  4.2.3 南部地区分区规划第37-38页
 4.3 河西未来生活设施配套第38-40页
  4.3.1 教育设施配套第38页
  4.3.2 公共设施配套第38-39页
  4.3.3 交通设施配套第39页
  4.3.4 风景名胜第39-40页
 4.4 2005年南京房产新政第40-42页
  4.4.1 高档房标准波及近20%的在售房源第40-41页
  4.4.2 城中8690元/平方米以上算高档房第41页
  4.4.3 个人购买住房2年内转手都要收营业税第41-42页
5 房地产业投资环境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比较分析第42-55页
 5.1 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址的重要地位第42-43页
  5.1.1 开发项目选址的重要性第42页
  5.1.2 影响开发项目选址的因素分析第42-43页
 5.2 特尔当劫平价方法第43-45页
  5.2.1 特尔斐法在房地产项目选址中应用步骤第44-45页
  5.2.2 专家智慧调查表设计与分析第45页
 5.3 多因素和关键因氟平价法第45-49页
  5.3.1 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价法原型第45-47页
  5.3.2 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价法的改进与行业化第47-49页
 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价法第49-55页
  5.4.1评估模型第49-50页
  5.4.2模型建立第50-55页
6 河西新城区投资环境评价实践及改善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第55-64页
 6 .1 特尔斐法投资环境评价实践第55-59页
 6.2 关键因素法和多因素法投资环境评价实践第59-60页
 6.3 改善南京市河西新城区房地产业投资环境的建议第60-64页
  6.3.1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构建住房金融市场体系第60-61页
  6.3.2 营造“以人为本、生恋环境、帖近自然” 的健康城市住区第61页
  6.3.3 加强河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第61-62页
  6.3.4 将河西新城区各分部进行不同的功能规划,实现功能互补第62-63页
  6.3.5河西新城区房地产开发对策第63-64页
7 结论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人脸识别
下一篇:基于“投入量假设”的任务对中国学生非刻意性词汇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