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一、社会责任感概述 | 第7-15页 |
| (一) 责任和责任感 | 第7-9页 |
| 1、责任 | 第7-8页 |
| 2、责任感 | 第8-9页 |
| (二) 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特征 | 第9-12页 |
| 1、社会责任感的界定 | 第9-10页 |
| 2、社会责任感的主要特征 | 第10-11页 |
|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 第11-12页 |
| (三) 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2-15页 |
| 1、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12-13页 |
| 2、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 第13-14页 |
| 3、夯实高校德育内容的需要 | 第14-15页 |
|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及其归因 | 第15-22页 |
| (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 | 第15-18页 |
| 1、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 第15-16页 |
| 2、价值取向偏离社会本位 | 第16-17页 |
| 3、人生观与价值观凸显利己性 | 第17-18页 |
| (二)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归因分析 | 第18-22页 |
| 1、国内外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 第18-19页 |
| 2、学校责任教育不到位 | 第19-20页 |
| 3、家庭责任教育缺失 | 第20-21页 |
| 4、大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 | 第21-22页 |
|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探究 | 第22-37页 |
| (一)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 第22-24页 |
| 1、主流思想积极向上,但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高 | 第22-23页 |
| 2、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个体价值观日趋功利化 | 第23页 |
| 3、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情感丰富但情绪易波动 | 第23-24页 |
| 4、学习能力强,但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耐挫能力较差 | 第24页 |
| (二) 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生成机制 | 第24-31页 |
| 1、心理机制 | 第25-27页 |
| 2、动力机制 | 第27-29页 |
| 3、能力机制 | 第29-31页 |
| (三) 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培育机制 | 第31-37页 |
| 1、拓展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 第31-33页 |
| 2、建立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 | 第33-35页 |
| 3、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