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采收率研究论文

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1 绪论第9-21页
 1.1 立论依据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0-17页
  1.2.1 油藏描述研究进展第10-13页
  1.2.2 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状况第13-17页
 1.3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创新第18-21页
  1.4.1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8-20页
  1.4.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0-21页
2 文东深层低渗油藏地质和开发特征第21-28页
 2.1 区域地质特征第21-24页
  2.1.1 区域地质概况第21页
  2.1.2 沉积构造演化第21-23页
  2.1.3 地层特征第23-24页
 2.2 油藏基本特征及开发简况第24-28页
  2.2.1 油藏概况第24-25页
  2.2.2 开发简况第25-26页
  2.2.3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6-28页
3 油藏精细描述第28-61页
 3.1 储层精细对比与构造精细解释第28-33页
  3.1.1 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对比第28-30页
  3.1.2 构造精细研究第30-33页
 3.2 储层沉积微相及平面展布特征第33-38页
  3.2.1 储层沉积学特征第33-35页
  3.2.2 沉积微相与相模式第35-38页
 3.3 储层成岩作用第38-44页
  3.3.1 储层成岩类型第39页
  3.3.2 粘土矿物特征及成岩演化第39-40页
  3.3.3 成岩阶段划分及孔隙演化序列第40-42页
  3.3.4 砂岩成岩相第42-44页
 3.4 储层敏感性研究第44-54页
  3.4.1 速敏实验第45-46页
  3.4.2 水敏实验第46-48页
  3.4.3 酸敏实验第48-50页
  3.4.4 盐敏实验第50-51页
  3.4.5 体积流量实验第51页
  3.4.6 注入水水质配伍性研究第51-52页
  3.4.7 净覆压条件下储层性质第52-54页
 3.5 地应力和裂缝分布规律研究第54-61页
  3.5.1 裂缝发育研究第55-58页
  3.5.2 成因类型第58-59页
  3.5.3 裂缝形成的主要时期第59页
  3.5.4 裂缝对流体渗流的影响第59-61页
4 油藏地质模型及油藏评价第61-82页
 4.1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特征第61-63页
  4.1.1 孔喉类型及特征第61-62页
  4.1.2 孔喉结构特征分类第62-63页
 4.2 储层宏观非均质概念模型第63-75页
  4.2.1 储层参数二次解释第63-69页
  4.2.2 小层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第69-73页
  4.2.3 开发层系规模的层间非均质性第73-75页
 4.3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第75-77页
  4.3.1 数据库建立第76页
  4.3.2 平面网格化第76页
  4.3.3 三维模型建立第76-77页
  4.3.4 三维油藏地质模型在剩余油分布中的应用第77页
 4.4 流动单元综合评价第77-82页
  4.4.1 油层多井评价第77-79页
  4.4.2 储层综合评价第79-82页
5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第82-115页
 5.1 微观驱油机理研究第82-92页
  5.1.1 岩石润湿性测试第82-83页
  5.1.2 单相渗流特征及规律研究第83-87页
  5.1.3 深层低渗储层驱替机理研究第87-89页
  5.1.4 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第89-92页
 5.2 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第92-113页
  5.2.1 剩余油分布定性研究第92-99页
  5.2.2 油藏数值模拟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第99-108页
  5.2.3 剩余油分类评价第108-113页
 5.3 影响宏观剩余油分布地质因素分析第113-115页
  5.3.1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第113页
  5.3.2 构造控制宏观剩余油分布第113-114页
  5.3.3 开发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第114-115页
6 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第115-139页
 6.1 深层低渗储层压裂改造技术第115-119页
  6.1.1 压裂技术是改造低渗层的经济有效手段第115-116页
  6.1.2 影响压裂效果的因素分析第116-118页
  6.1.3 低渗油藏总体压裂优化设计第118-119页
 6.2 文东沙三中油藏井网优化分析第119-127页
  6.2.1 平面上井网的适应性分析第119-122页
  6.2.2 开发层系的组合形式第122-123页
  6.2.3 现有组合层系、井网下小层采出程度第123-124页
  6.2.4 不同层系组合的开发效果综合评价第124-127页
 6.3 逐层上返注水开发第127-129页
  6.3.1 长岩心多层水驱油室内实验第127-128页
  6.3.2 逐层上返开发的主要原理第128-129页
  6.3.3 逐层上返开发技术适用条件第129页
 6.4 注采压力系统调整第129-136页
  6.4.1 压力现状调查第129-130页
  6.4.2 油井采油(液)指数随含水的变化第130-133页
  6.4.3 注水井吸水能力随含水上升的变化规律第133页
  6.4.4 合理压力界限的确定第133-134页
  6.4.5 降压增注技术第134-135页
  6.4.6 合理油水井数比第135页
  6.4.7 低渗油藏的注采井距第135页
  6.4.8 综合评价第135-136页
 6.5 采油方式的选择及主要工艺技术第136-139页
  6.5.1 采油方式的选择第136页
  6.5.2 主要开采工艺技术第136-139页
7 认识与结论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7页
附录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昆明山海棠中二萜类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分析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学习型组织”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