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昆明山海棠中二萜类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分析方法的研究

第一章 雷公藤属药用植物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第1-34页
 1.1 前言第7-8页
 1.2 化学成分第8-15页
  1.2.1 倍半萜(Sesqriterpenoids)第8-10页
  1.2.2 二萜类(Diterpenes)第10-12页
  1.2.3 三萜类(tripterpenes)第12-15页
 1.3 生物活性化合物第15-16页
 1.4 药理作用第16-19页
  1.4.1 免疫抑制作用第16-17页
  1.4.2 抗炎作用第17页
  1.4.3 抗肿瘤作用第17-18页
  1.4.4 抗HIV 病毒作用第18页
  1.4.5 抗生殖作用第18-19页
  1.4.6 神经组织保护作用第19页
 1.5 临床应用第19-23页
  1.5.1 类风湿性关节炎第19-20页
  1.5.2 肾脏疾病第20页
  1.5.3 皮肤病第20-21页
  1.5.4 哮喘第21页
  1.5.5 红斑狼疮第21-22页
  1.5.6 其他疾病第22-23页
 1.6 毒副作用及毒理研究第23-25页
  1.6.1 昆明山海棠的毒副作用第23页
  1.6.2 雷公藤的毒副作用第23-24页
  1.6.3 昆明山海棠的毒性研究第24-25页
  1.6.4 雷公藤甲素的毒理研究第25页
  1.6.5 雷公藤多甙的毒理研究第25页
 1.7 含量测定第25-31页
  1.7.1 生物碱的含量测定第26-27页
  1.7.2 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的含量测定第27-29页
  1.7.3 雷酚内酯(薄层扫描法)第29页
  1.7.4 雷公藤内酯酮(triptonide)(毛细管电泳法)第29页
  1.7.5 总二萜(分光光度法)第29-30页
  1.7.6 多糖(苯酚-硫酸比色法)第30页
  1.7.7 微量元素第30页
  1.7.8 挥发性化学成分(GC-MS)第30-31页
 1.8 研究发展方向第31-34页
  1.8.1 活性成分的研究第31页
  1.8.2 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第31-32页
  1.8.3 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第32页
  1.8.4 进行结构改造的研究第32页
  1.8.5 剂型改变的研究第32-34页
第二章 昆明山海棠中TRIPTOQUINONE B, H的分离和结构鉴定第34-39页
 2.1 植物来源与鉴定第34页
 2.2 仪器与试药第34-35页
 2.3 提取与分离第35-37页
  2.3.1 提取方法第35-36页
  2.3.2 分离方法第36-37页
 2.4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37-39页
第三章 TRIPTOQUINONE B和 H的免疫抑制作用第39-41页
 3.1 动物来源第39页
 3.2 仪器与材料第39页
 3.3 方法与结果第39-41页
  3.3.1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第39-40页
  3.3.2 药理实验结果第40-41页
第四章 TRIPTOQUINONE B和H 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41-50页
 4.1 TRIPTOQUINONE B的高效液相色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41-45页
  4.1.1 仪器与试药第41-42页
  4.1.2 方法与结果第42-45页
 4.2 TRIPTOQUINONE H的高效液相色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45-50页
  4.2.1 仪器与试药第45页
  4.2.2 方法与结果第45-50页
第五章 雷公藤类药材及其制剂中TRIPTOQUINONE B和H的含量分析第50-59页
 5.1 雷公藤类药材及其制剂中雷公藤对醌B(TRIPTOQUINONE B)的含量分析第50-54页
  5.1.1 药材与制剂的来源第50-51页
  5.1.2 方法与结果第51-52页
  5.1.3 讨论第52-54页
 5.2 雷公藤类药材及其制剂中雷公藤对醌H(TRIPTOQUINONE H)的含量分析第54-59页
  5.2.1 药材与制剂的来源第54-55页
  5.2.2 仪器与试药第55页
  5.2.3 方法与结果第55-57页
  5.2.4 讨论第57-59页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71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北缘输配气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下一篇: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