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页 |
第一章 主客观主义理论叙说 | 第10-24页 |
第一节 概念的厘定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客观主义理论简述 | 第11-14页 |
第三节 、主观主义理论简述 | 第14-16页 |
第四节 、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分野和论争 | 第16-17页 |
第五节 、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融合的代表性学说 | 第17-19页 |
第六节 、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基本理论的对比 | 第19-24页 |
一、 行为不法的评价标准:结果无价值说同行为无价值说 | 第19-20页 |
二、 行为概念的理解:因果行为论与目的行为论 | 第20页 |
三、 违法性概念的理解:客观违法性与主观违法性 | 第20-21页 |
四、 责任能力的本质:犯罪能力与刑罚能力 | 第21页 |
五、 危险概念的理解:客观危险说与主观危险说 | 第21-22页 |
六、 共同犯罪: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 | 第22-23页 |
七、 共犯与正犯的关系:共犯从属性说和共犯独立性说 | 第23页 |
八、 未遂犯的处罚依据:客观的未遂犯和主观的未遂犯 | 第23-24页 |
九、 不能犯的范围 | 第24页 |
第二章 新旧刑法的文本分析 | 第24-31页 |
第一节 主观主义的79刑法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客观主义倾向的97刑法 | 第27-31页 |
第三章 中国当代刑法的走向 | 第31-51页 |
第一节 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论的反思 | 第31-35页 |
第二节 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利弊分析 | 第35-38页 |
一、 主观主义的弊端 | 第35-37页 |
二、 客观主义的不足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中国刑法的现实选择 | 第38-40页 |
第四节 我国刑法理论和制度设计中应处理的几个问题 | 第40-51页 |
一、 社会危害性的评价 | 第40-41页 |
二、 人身危险性在犯罪论中的定位 | 第41-44页 |
三、 刑法规范明确性的善完 | 第44-46页 |
四、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 第46-48页 |
五、 不能犯问题 | 第48-5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