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28页 |
一、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的关系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 第11-28页 |
(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二) 行政审批存在的根据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 第15-17页 |
(三) 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四) 行政审批范围的设定 | 第18-21页 |
(五) 行政审批程序的规范 | 第21-22页 |
(六) 行政审批责任的界定 | 第22-24页 |
(七) 行政审批的后续监管 | 第24-26页 |
(八) 政务中心研究 | 第26-28页 |
第一章 行政许可制度基础理论 | 第28-64页 |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与特征 | 第28-30页 |
二、行政许可的产生 | 第30-33页 |
三、行政许可的性质 | 第33-36页 |
(一) 国外关于行政许可性质的认识 | 第33-34页 |
(二) 国内关于行政许可性质的认识 | 第34-36页 |
四、行政许可的功能与局限 | 第36-41页 |
(一) 行政许可功能 | 第36-38页 |
(二) 行政许可的局限 | 第38-41页 |
五、行政许可的分类 | 第41-44页 |
(一) 国外行政许可的分类 | 第41-42页 |
(二) 我国行政许可的分类 | 第42-44页 |
六、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与设定权 | 第44-48页 |
(一) 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 | 第44-46页 |
(二) 行政许可的设定权 | 第46-48页 |
七、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 | 第48-52页 |
八、行政许可的程序 | 第52-55页 |
九、行政许可的监督与监管 | 第55-59页 |
(一) 对行政许可的监督 | 第55-56页 |
(二) 对被许可活动的监管 | 第56-59页 |
十、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 | 第59-64页 |
(一) 行政许可机关的法律责任 | 第59-62页 |
(二) 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责任 | 第62-64页 |
第二章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 第64-72页 |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 | 第64-69页 |
(一)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弊端丛生 | 第64-66页 |
(二) 入世的迫使 | 第66-68页 |
(三) 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 第68-69页 |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 | 第69-72页 |
第三章 中国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 | 第72-98页 |
一、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 第72-86页 |
(一) 中央政府对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部署 | 第72-79页 |
(二) 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容 | 第79-86页 |
二、各级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 | 第86-92页 |
(一) 深圳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第86页 |
(二) 全国各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风起云涌。 | 第86-90页 |
(三) 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 第90-92页 |
三、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92-98页 |
(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第92-96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96-98页 |
第四章 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概览 | 第98-109页 |
一、美国 | 第98-100页 |
二、英国 | 第100页 |
三、日本 | 第100页 |
四、印度 | 第100-101页 |
五、各国行政审批制度可供借鉴的经验 | 第101-109页 |
第五章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对策 | 第109-127页 |
一、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审批行为 | 第109-122页 |
(一) 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依法审批。 | 第109-117页 |
(二) 建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上下联动机制。 | 第117-119页 |
(三) 以服务行政为理念,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的服务化建设 | 第119页 |
(四) 完善权力监督机制,杜绝权力“寻租”。 | 第119-120页 |
(五) 完善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 | 第120-122页 |
二、积极探索审批方式改革,鼓励制度创新。 | 第122-127页 |
(一) 改革前置性审批 | 第122-123页 |
(二) 实行“一审一核”制。 | 第123页 |
(三) 实行行政审批相对集中。 | 第123页 |
(四) 缩短审批时限,下放审批权力。 | 第123-124页 |
(五) 推行政务信息化,实行网上审批。 | 第124页 |
(六) 完善政务中心 | 第124-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后记 | 第131-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