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图目录 | 第12-13页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移动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 | 第14-16页 |
·移动互联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 第16-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 第22-24页 |
·研究流程 | 第22-2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4-40页 |
·移动互联SNS相关文献 | 第24-25页 |
·移动互联SNS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个体行为接受相关理论 | 第25-31页 |
·理性行为理论描述 | 第25-28页 |
·计划行为理论 | 第28-29页 |
·科技接受模型(TAM) | 第29-31页 |
·感知风险理论 | 第31-35页 |
·感知风险的维度 | 第33-35页 |
·创新扩散理论 | 第35-38页 |
·创新扩散的定义 | 第35-36页 |
·创新扩散的理论 | 第36-37页 |
·消费者创新性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3 概念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40-50页 |
·构建概念模型 | 第40-43页 |
·研究构思 | 第40-42页 |
·本文的概念模型 | 第42-43页 |
·研究内容与理论假设 | 第43-48页 |
·影响感知有用性的因素 | 第43-45页 |
·影响态度的因素 | 第45-46页 |
·影响使用意愿的因素 | 第46-47页 |
·外部人口变量统计因素 | 第47-48页 |
·研究假设小结 | 第48-50页 |
4 研究设计 | 第50-56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50页 |
·问卷的设计与前测 | 第50-53页 |
·调查对象与问卷发放 | 第53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3-56页 |
5 实证分析 | 第56-86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6-57页 |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7-65页 |
·信度分析 | 第57-58页 |
·效度分析 | 第58-65页 |
·相关分析 | 第65-68页 |
·感知有用性与影响感知有用性的诸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65-66页 |
·态度与影响态度的诸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66-67页 |
·使用意愿与影响使用意愿的诸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67-68页 |
·回归分析 | 第68-75页 |
·不加入人口统计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69-75页 |
·方差分析 | 第75-81页 |
·性别与影响使用意愿诸要素的关系 | 第75-76页 |
·年龄与影响使用意愿诸要素的关系 | 第76-78页 |
·文化程度与影响使用意愿诸要素的关系 | 第78-79页 |
·可支配收入与影响使用意愿诸要素的关系 | 第79-80页 |
·职业与影响使用意愿诸要素的关系 | 第80-81页 |
·整体研究框架路径分析 | 第81-82页 |
·研究结果小结 | 第82-86页 |
·影响感知有用性的因素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总结 | 第82-83页 |
·影响使用态度的因素与使用态度的关系总结 | 第83-84页 |
·影响使用意愿的因素与使用意愿的关系总结 | 第84页 |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 第84-86页 |
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6-106页 |
·实证分析结果讨论 | 第86-96页 |
·感知有用性影响因子的讨论 | 第86-88页 |
·使用态度影响因子的讨论 | 第88-90页 |
·使用意愿影响因子的讨论 | 第90-92页 |
·关于感知风险的讨论 | 第92页 |
·修正后的概念模型 | 第92-93页 |
·不同消费者统计特征的方差结论分析 | 第93-96页 |
·对策及建议 | 第96-102页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 | 第102-103页 |
·研究局限 | 第103-104页 |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附录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