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典型海域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底栖生物粒径谱的研究进展(综述) | 第8-22页 |
1 底栖生物和粒径谱的概念 | 第8-9页 |
2 粒径谱理论 | 第9-14页 |
·粒径谱理论的发展 | 第9页 |
·底栖生物粒径谱/生物量谱基本理论 | 第9-11页 |
·粒径谱图形 | 第11-12页 |
·底栖生物粒径谱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粒级大小分选法 | 第12-13页 |
·镜检测量法 | 第13页 |
·图像分析仪 | 第13页 |
·库尔特计数法 | 第13-14页 |
3 底栖生物粒径谱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成体-幼虫的相互作用、幼虫定着 | 第14页 |
·次级生产力的预测 | 第14-15页 |
·深海粒径谱的研究 | 第15页 |
4 前景与趋势 | 第15-16页 |
5 南黄海底栖生物粒径谱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2页 |
第二章 研究海域、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1 研究海域 | 第22-23页 |
2 沉积环境的研究 | 第23-25页 |
·野外取样 | 第23-24页 |
·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3 底栖动物的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海上取样 | 第25页 |
·小型底栖生物 | 第25页 |
·大型底栖动物 | 第25页 |
·室内工作 | 第25-26页 |
·小型底栖生物 | 第25-26页 |
·大型底栖动物 | 第26页 |
4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 | 第28-4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调查海域及方法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生物量及生产力的计算 | 第29-30页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0-41页 |
·沉积环境 | 第30-31页 |
·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 | 第31-37页 |
·南黄海站位 | 第31-37页 |
·胶州湾典型站位B_2站 | 第37-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南黄海典型海域底栖生物粒径谱的初步研究 | 第44-7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46-70页 |
·底栖生物粒径谱的基本结构 | 第46-49页 |
·南黄海站位 | 第46-48页 |
·胶州湾B_2站 | 第48-49页 |
·Sheldon型底栖生物粒径谱 | 第49-56页 |
·南黄海站位 | 第50-52页 |
·胶州湾B_2站 | 第52-56页 |
·两个生态系统的比较 | 第56页 |
·与历史资料对比 | 第56页 |
·生物量粒径谱的表达 | 第56-62页 |
·南黄海站位 | 第56-59页 |
·胶州湾B_2站 | 第59-62页 |
·正态化的生物粒径谱 | 第62-70页 |
·研究结果 | 第62-66页 |
·讨论 | 第66-70页 |
·结论 | 第70页 |
3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