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

发震构造特性在潜在震源区中的应用研究

致谢第1-3页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8页
序言第8-10页
第一章 潜在震源区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第10-28页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概述第10-13页
   ·潜在震源区的含义第13-15页
   ·潜在震源区的三级划分第15-16页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与上限震级分档第16-18页
   ·潜在震源区的识别第18-19页
   ·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基本方法第19-24页
   ·潜在震源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确定第24-26页
   ·潜在震源区的不确定性处理第26-28页
第二章 发震构造的鉴定时限第28-68页
   ·活动断裂时限的含义和准则第29-31页
   ·中晚更新世之交的构造运动第31-36页
   ·晚更新世晚期的构造变动第36-58页
   ·对中国大陆晚更新世晚期构造变动的认识第58-63页
   ·鉴定工程活动断裂的时限标准及其发震时限讨论第63-66页
   ·讨论第66-68页
第三章 潜在震源区强震复发行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比较第68-99页
   ·大陆板内地震复发行为概述第68-73页
   ·准周期特征地震复发行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比较第73-85页
   ·时间可预报地震复发行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比较第85-89页
   ·级联破裂行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比较第89-97页
   ·讨论第97-99页
第四章 潜在震源区内强震沿断层分布的非均匀模型第99-124页
   ·目前对潜在震源区内部地震分布不均匀性的处理方法第99-101页
   ·非均匀模型的建立第101-111页
   ·非均匀模型的应用与对比研究第111-123页
   ·讨论第123-124页
第五章 GPS在潜在震源区参数估计中的应用第124-133页
   ·资料与计算方法概述第124-127页
   ·山西地震带中段地震活动趋势估计第127-129页
   ·潜在震源区大震复发间隔估计第129-131页
   ·讨论第131-133页
结语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动机中的传热及数值建模
下一篇:步进式加热炉控制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