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
序 / 谭双泉 | 第1-11页 |
绪论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演变历程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 | 第15-29页 |
一、冀救众生,皈依佛法 | 第15-18页 |
二、本体论:宇宙之最后归宿 | 第18-24页 |
三、儒佛异同之比较 | 第24-26页 |
四、亦佛亦儒,儒佛会通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梁漱溟与柏格森生命哲学 | 第29-46页 |
一、对唯科学主义的诘难 | 第29-31页 |
二、对柏格森哲学的认知与吸收过程 | 第31-36页 |
三、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之异同 | 第36-39页 |
四、儒家思想的生命意义 | 第39-46页 |
第三章 梁漱溟的心性理论 | 第46-64页 |
一、儒家心理学与儒家伦理学的界定 | 第46-47页 |
二、“宇宙大生命”之说的内涵 | 第47-48页 |
三、人性、人心与人生问题的提出 | 第48-54页 |
四、人生道德观与艺术观 | 第54-59页 |
五、对梁漱溟心性理论的评价 | 第59-64页 |
第四章 东西文化之评判 | 第64-93页 |
一、东西文化问题之缘起 | 第64-68页 |
二、东西文化“三路向”说的提出 | 第68-70页 |
三、西方文化:意欲向前要求 | 第70-74页 |
四、中国文化:意欲调和持中 | 第74-80页 |
五、印度文化:意欲反身向后 | 第80-83页 |
六、世界文化前景:中国文化之复兴 | 第83-93页 |
第五章 乡村建设──儒家的现代化 | 第93-128页 |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文化意义 | 第93-96页 |
二、乡村建设: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 第96-99页 |
三、科技进步:实现儒家现代化的关键 | 第99-103页 |
四、政教合一:乡村建设实践的途径 | 第103-111页 |
五、唯物史观与乡村建设理论的对立 | 第111-116页 |
六、关于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 第116-128页 |
第六章 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 第128-155页 |
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 第128-132页 |
二、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的演变历程 | 第132-141页 |
三、对西方文化和现代精神的理解和容受 | 第141-145页 |
四、现代化与人性的困厄:梁漱溟的文化难题 | 第145-148页 |
五、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方向 | 第148-155页 |
总论 梁漱溟文化理论的地位和意义 | 第155-157页 |
附录一 梁漱溟学术年表 | 第157-166页 |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6-169页 |
附录三 主要人名索引 | 第169-172页 |
后记 | 第172-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