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口腔科学论文--口腔颌面部外科学论文--口腔颌面部整形外科学论文

颧部美学标准及其过突畸形的外科治疗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3页
颧整形术发展与现状第13-28页
 一.用外科技术重塑人体美学结构第13-14页
 二.面部美学观点及颧部骨性解剖第14-19页
  1.面型判断第14-16页
  2.面部及其骨性结构的测量与分析第16-17页
  3.颧骨及颧弓形态学第17-18页
  4.颧骨颧弓X-线投照方法第18-19页
 三.以往学者对颧部整形术的认识与看法第19-26页
  1.颧面部整形外科治疗第19-23页
  2.颧部骨折及治疗第23-26页
 四.结语第26-28页
 基础研究部分第28页
第一部分:颧面部骨性结构调查第28-42页
 一.研究目的第28-29页
 二.材科和方法第29-33页
  1.颧面部骨骼测量第29-31页
  2.颧面部X线测量第31-33页
 三.结果第33-38页
  1.颧突点的确定第33页
  2.颅面骨测量第33-35页
  3.X光片测量第35-38页
 四.讨论第38-42页
  1.颧部骨性测量意义第38-39页
  2.X线测量与骨测量的差异第39页
  3.颧突点设立的意义第39-40页
  4.正位颧突指数与侧位颧突指数的意义第40页
  5.颌眶耳角、颌突指数与颧弓突出指数的意义第40-42页
第二部分:面型及颧面部表面结构调查第42-62页
 一.研究目的第42页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第42-49页
  1.研究对象选择第42-43页
  2.测量方法第43-44页
  3.测量点及测量项目设置第44-47页
  4.统计学处理第47-49页
 三.研究结果第49-56页
  1.面部测量值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第49-53页
  2.量化面型分类第53-55页
  3.颧部突出程度评价第55-56页
 四.讨论第56-62页
  1、调查对象的选择及测量指标的设置第56-57页
  2、面部美学标准第57-58页
  3、面型结构与美的关系第58页
  4、面部表面测量在临床上的意义第58-59页
  5、采用相对数而不是数值来分析面型的优点第59页
  6、新的面部分型及其量化的意义第59-60页
  7、颧部突出度的量化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第60-61页
  8、各类面型数值范围的设定及意义第61-62页
第三部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颧部过突整形中的应用第62-69页
 一.意义第62页
 二.原理第62-63页
 三.使用设备及具体操作方法第63-66页
  1.使用的设备及软件第63页
  2.颧弓位X-线投照方法及投照条件第63-64页
  3.X-线图像的计算机录入第64页
  4.X线图像处理及辅助手术设计第64-65页
  5.面部图像的计算机输入第65页
  6.面部外形的术前模拟第65-66页
 四.讨论第66-69页
  1、整形美容手术术前设计的重要性第66页
  2、X线照片变形问题第66-67页
  3、与CT比较X线片在颧弓整形设计方面的优越性第67页
  4、手术效果术前模拟的局限性第67页
  5、计算机辅助设计可能带来的问题第67-69页
临床研究部分第69-82页
 一、颧面部骨性结构畸形的病因与临床表现第69-70页
 二、颧面部畸形的诊断与分类第70-73页
  1.颧面部畸形的诊断第70-72页
  2.颧面部畸形的分类与界限性面部畸形第72-73页
 三、手术适应症的选择第73-74页
  1、手术适应证的掌握第73页
  2、手术方式选择第73-74页
 四、术前设计及准备第74-75页
  1、X-线照相第74页
  2、面部照相第74页
  3、面部测量及结构分析第74页
  4、术前设计第74-75页
 五、应用解剖第75-76页
 六、手术入路选择及操作第76-77页
  1、冠状入路第76页
  2、颞部入路第76页
  3、口腔入路第76页
  4、下睑缘入路第76页
  5、耳屏前入路第76-77页
 七、骨性结构处理第77-78页
  1.骨质去除术第77页
  2.复合截骨术第77-78页
 八、术后注意事项第78页
 九、临床资科分析第78-79页
 十、讨论第79-82页
  1.颧骨颧弓复合截骨术第79-80页
  2.骨质去除术后修复第80页
  3.畸形整复、面部美容与面部改形第80-81页
  4.畸形与功能障碍第81页
  5.畸形的相对性第81-82页
总结第82-84页
照片第84-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鸣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
下一篇: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应用解剖学与临床手术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