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5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9页 |
| ·选题的依据 | 第7-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概况 | 第9-11页 |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路径选择 | 第9-10页 |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3-15页 |
| 2 科技人才开发管理理论综述 | 第15-33页 |
| ·科技人才开发管理的概念 | 第15-20页 |
| ·国内外有关科技人才的界定 | 第15-17页 |
| ·科技人才开发的含义及科技人才特点 | 第17-20页 |
| ·可借鉴的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 ·“飞地经济”理论 | 第20页 |
| ·新区域主义 | 第20-21页 |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1-22页 |
| ·双因素理论 | 第22-23页 |
| ·马克思主义当代科技人才观 | 第23-25页 |
| ·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 | 第25-29页 |
| ·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政策分析 | 第25-27页 |
| ·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方法与对策 | 第27-29页 |
| ·国内外有关“基地”科技人才开发管理的做法 | 第29-33页 |
| ·国外有关“基地”科技人才开发管理的做法 | 第29-30页 |
| ·国内有关“基地”科技人才开发管理的做法 | 第30-33页 |
| 3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科技人才开发管理现状 | 第33-45页 |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科技人才开发现状 | 第33-35页 |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科技人才就地开发能力预测 | 第35-40页 |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现有科技人才存量 | 第35-37页 |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现有科技人才开发途径与机构 | 第37-40页 |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科技人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0-45页 |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科技人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科技人才开发利用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42-45页 |
| 4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科技人才开发管理途径选择 | 第45-61页 |
| ·“科技人才飞地”开发途径 | 第45-49页 |
| ·“科技人才飞地”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 第45-46页 |
| ·“科技人才飞地”条件分析 | 第46-47页 |
| ·“科技人才飞地”的基本形式和政策保障 | 第47-49页 |
| ·科技人才多渠道柔性利用 | 第49-53页 |
| ·“不养而用”观—科技人才多渠道柔性利用的基本观 | 第50页 |
| ·科技人才多渠道柔性利用的步骤 | 第50-51页 |
| ·科技人才多渠道柔性利用的形式 | 第51-53页 |
| ·实施科技人才多渠道柔性利用的保证 | 第53页 |
| ·科技人才多层次培养 | 第53-57页 |
| ·当地培养 | 第54页 |
| ·与区外高校联合培养——“复合校界”模式 | 第54-56页 |
| ·外送培训 | 第56页 |
| ·短期培训 | 第56-57页 |
| ·区域科技人才管理 | 第57-61页 |
| ·当地政府需要树立的几个观念 | 第57-58页 |
| ·“小区域”政府科技人才管理 | 第58-61页 |
| 5 结论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不足之处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2-63页 |
| ·不足之处 | 第62页 |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