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桥墩壅水计算方法的盐锅峡库区并行双桥壅水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2-13页 |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区基础资料 | 第15-30页 |
| ·研究项目背景 | 第15页 |
| ·建设项目区域概况 | 第15-24页 |
| ·地理位置 | 第15-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河流水系 | 第19-20页 |
| ·水文气象特征 | 第20-22页 |
| ·泥沙 | 第22页 |
| ·水温、冰情概况 | 第22页 |
| ·工程地质 | 第22-23页 |
| ·水文地质 | 第23-24页 |
| ·项目区地震烈度评价 | 第24页 |
| ·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 | 第24-27页 |
| ·现有水利水电工程情况 | 第24-26页 |
| ·其它桥梁工程 | 第26-27页 |
| ·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 | 第27-30页 |
| ·黄河龙青河段水资源规划 | 第27-28页 |
| ·水利水电规划实施情况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基于水面线推算桥群壅水 | 第30-46页 |
| ·河道水面线试算 | 第30-35页 |
| ·水面线试算法基本原理 | 第30-32页 |
| ·变步长法对水面线试算法的改进 | 第32-35页 |
| ·变步长法在程序中的实现 | 第35页 |
| ·研究区水面线计算结果及桥群壅水高度计算 | 第35-44页 |
| ·设计洪水及坝前水位的确定 | 第35-38页 |
| ·划分计算流段并统一高程 | 第38-41页 |
| ·根据水面线试算桥位处设计洪水位及壅水高度 | 第41-44页 |
| ·桥群阻力等效糙率概化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公式法在并行双桥壅水计算中的应用 | 第46-63页 |
| ·壅水公式概况 | 第46-49页 |
| ·能量公式——道不松公式 | 第46-47页 |
| ·动量公式 | 第47-48页 |
| ·堰流公式 | 第48-49页 |
| ·实验公式 | 第49页 |
| ·基于壅水公式对桥群壅水计算的优化 | 第49-52页 |
| ·能量公式-道不松公式在桥群壅水计算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 ·美国公路局试验公式在双桥壅水计算中的修正 | 第50-51页 |
| ·两种方法的分析比较 | 第51-52页 |
| ·壅水公式算例 | 第52-63页 |
| ·能量公式计算双桥壅水高度 | 第52-55页 |
| ·试验公式计算双桥壅水 | 第55-62页 |
| ·计算结果分析比较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法对复杂河段桥梁壅水计算 | 第63-75页 |
| ·模型简介 | 第63-67页 |
| ·守恒型控制方程 | 第63-64页 |
| ·控制方程离散及求解 | 第64-65页 |
| ·离散方程求解 | 第65页 |
| ·关键问题处理 | 第65-67页 |
| ·模型验证 | 第67-69页 |
| ·计算范围 | 第67页 |
| ·网格划分及初始地形 | 第67-68页 |
| ·水面线验证计算 | 第68-69页 |
| ·计算实例 | 第69-75页 |
| ·边界条件 | 第69页 |
| ·洪水水面线计算 | 第69-71页 |
| ·方案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1-75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5-78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在学期间的硏究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