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4. 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中国城市居住状况及政策引导 | 第13-24页 |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居住区发展状况 | 第13-16页 |
·经济恢复期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8) | 第13页 |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 第13-14页 |
·文化大革命及其影响时期 | 第14-15页 |
·改革开放至今的住宅 | 第15-16页 |
·中国城市发展对居住状况的影响 | 第16-19页 |
·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加大城市居住压力 | 第16-18页 |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信息化带来城市社会分层和居住隔离 | 第18-19页 |
·城市的再规划与旧城改造运动加剧居住的两极分化 | 第19页 |
·中国居住政策对未来城市居住区发展的影响 | 第19-23页 |
·国外居住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 第20-23页 |
·中国现行居住政策及其对住区发展的引导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中国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区的成因、特点分析 | 第24-34页 |
·中国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区的界定 | 第24页 |
·中国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区形成的原因 | 第24-28页 |
·城市化与被动城市化 | 第24-25页 |
·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演化 | 第25-26页 |
·人口迁徙中的地域化差异 | 第26-28页 |
·城市外销房政策加剧了低收入者居住区的形成 | 第28页 |
·中国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区的特点 | 第28-32页 |
·低收入者居住区直接面对多种价值观的冲击 | 第28-29页 |
·低收入者居住区公共空间缺失导致社区内部矛盾激化 | 第29-30页 |
·低收入者居住区混乱与秩序共存 | 第30页 |
·低收入者居住区离心力与向心力共存 | 第30-31页 |
·低收入者居住区对街道活力与周边辐射效应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中国城市低收入者的特征与需求 | 第32-33页 |
·低收入群体的社会角色特征 | 第32-33页 |
·低收入群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中国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区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34-44页 |
·关于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区改造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34-37页 |
·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区改造的理论性研究 | 第34页 |
·城市低收入者住区改造的实践性探索 | 第34-37页 |
·城市低收入者住区存在的必要性 | 第37-40页 |
·保持城市风貌的多样性 | 第37-38页 |
·保持地区活力 | 第38-39页 |
·地区商业价值的保留与发展 | 第39-40页 |
·城市低收入者住区改造的必要性 | 第40-42页 |
·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区居民生活的需要 | 第41页 |
·建立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41-42页 |
·文化价值保留的需要 | 第42页 |
·城市低收入者住区改造的可能性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中国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区改造的可行性方法构建 | 第44-54页 |
·对中国城市低收入者居住区进行改造要达成的目标——社会融合 | 第44-45页 |
·更好的实现国家与党中央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44页 |
·体现社会的道德价值 | 第44页 |
·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制度能力 | 第44-45页 |
·在改造中加强政府对低收入者居住区改造中的社会调控 | 第45-46页 |
·在政策层面的策略构建 | 第45页 |
·在市场层面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 | 第45-46页 |
·低收入者居住区改造的可行性方法 | 第46-52页 |
·在区域设计中整体考虑低收入者居住区的存在方式 | 第46页 |
·建立异质性社区 | 第46-48页 |
·重建或改造低收入者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 第48-51页 |
·增加低收入者对社区活动的公共参与性 | 第51-52页 |
·低收入者居住区改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