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当代侵权行为法学之发展--以法教义学理论为视角的观察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导论第13-24页
 第一节 研究的动机与目的第13-15页
 第二节 研究的范围、材料与方法第15-20页
  一、以法教义学理论为指导,展开有自主问题的文献综述第15-17页
  二、以期刊话语为主要材料,研究当代侵权行为法学之特征第17-18页
  三、点面结合,依托类型化的个案研究方法第18-19页
  四、结合知识社会学和比较的方法,丰富个案研究之意义第19-20页
 第三节 相关研究之述评第20-23页
 第四节 本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第23-24页
第一章 侵权行为法体系的蕴酿、充实和更新——30 年侵权行为法学综述第24-51页
 第一节 分期问题第24-28页
  一、引言第24页
  二、三种范式?第24-26页
  三、法学发展阶段与立法第26-27页
  四、当代侵权行为法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27-28页
 第二节 1978-1986:侵权行为法体系的蕴酿阶段第28-31页
  一、引言第28页
  二、教科书与侵权行为法体系之构建第28-30页
  三、理论特征第30-31页
 第三节 1987-1999:侵权行为法体系的充实阶段第31-45页
  一、引言第31-33页
  二、两类理论争论: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第33-37页
  三、三类实践问题:精神损害赔偿、产品责任与医疗事故第37-43页
  四、理论特征第43-45页
 第四节 2000-2007:与侵权行为法体系的更新相关第45-51页
  一、引言第45-46页
  二、与体系更新相关之研究第46-49页
  三、理论特征第49-51页
第二章 “普法性论述”及其克服——从有关“义务帮工人自身受伤应如何处理?”的学说史说起第51-68页
 第一节 问题之提出第51-53页
  一、概念界定第51页
  二、问题与视角第51-53页
 第二节 2004 年之前司法实践与期刊文献之总结第53-57页
  一、名副其实的新规则——以司法案例数据库为基础的调查第53-54页
  二、期刊话语与司法实践的一致性——以中国知网为基础的调查第54-57页
 第三节 普法性论述的特征和成因第57-65页
  一、2004 年之后相关期刊文献的分析第57-59页
  二、普法性论述的特征第59-61页
  三、普法性论述的成因第61-65页
 第四节 结论第65-68页
第三章 从“语词之争”到“适用之争”――从有关公平责任原则争论之学说史说起第68-92页
 第一节 问题之提出第68-70页
  一、概念界定第68-70页
  二、研究视角第70页
 第二节 争论及其样式第70-83页
  一、文献检索结果第70-74页
  二、争论样式及其时间分布第74-78页
  三、争论样式考察之总结与扩展第78-83页
 第三节 样式分布之意味第83-87页
  一、“语词之争”之成因及利弊第83-86页
  二、“适用之争”的主体及影响第86-87页
 第四节 结论第87页
 附录 有关公平责任适用之现实案型第87-92页
第四章 从价值判断到体系考量——从有关共同侵权的学说史说起第92-112页
 第一节 问题之提出第92-97页
  一、制定法之沉默与学说发展第92-93页
  二、司法解释与学说之距离第93-95页
  三、研究视角第95-97页
 第二节 有关(狭义)共同侵权学说发展第97-100页
  一、2004 年之前的学说发展第97-99页
  二、2004 年之后的学说发展第99-100页
 第三节 有关(狭义)共同侵权学说发展的分析检讨第100-108页
  一、2004 年之前有关(狭义)共同侵权学说发展的分析检讨第100-104页
  二、2004 年之后有关(狭义)共同侵权学说发展的分析检讨第104-106页
  三、对学说与司法解释距离的解释第106-108页
 第四节 结论第108-109页
 附录 有关狭义共同侵权研究文献之目录第109-112页
第五章 弹性的法学移植——从有关法益的学说史说起第112-132页
 第一节 问题之提出第112-115页
  一、概念界定第112页
  二、研究之视角第112-115页
 第二节 “法益”概念之继受第115-122页
  一、《民法通则》第106 条第2 款规定及相关之学说第115-119页
  二、死者名誉之保护与“法益说”第119-122页
 第三节 意义漂移——“法益”概念之发展第122-126页
  一、“法益”概念与意义漂移第122-124页
  二、司法解释的继受第124-126页
 第四节 法学移植的弹性第126-130页
  一、法学移植的弹性第126-128页
  二、弹性移植与形式理性第128-130页
 第五节 结论第130-132页
结语第132-139页
 第一节 法学发展的初级阶段第132-136页
  一、法学发展中的“进步性”第132-133页
  二、所谓“初级阶段”第133-136页
 第二节 一点比较和希望第136-139页
  一、和美国侵权行为法学发展的比较第136-137页
  二、一点希望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2-153页
后记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物权行为理论
下一篇:民国《合作社法》的孕育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