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1页 |
导论 | 第21-35页 |
一、 合作社观念及其矫正 | 第21-28页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价值 | 第28-32页 |
三、 体例安排及关键词的说明 | 第32-35页 |
第一章 合作社源流考察 | 第35-85页 |
第一节 弱者自救:合作社起源的社会基础 | 第35-45页 |
一、18-19 世纪英国劳动者状况——经济上弱势群体的形成 | 第36-39页 |
二、合作社与工会——劳动者结社运动的分流 | 第39-44页 |
三、合作社产生的制度基础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合作社形态构造:空想·经典·异化 | 第45-63页 |
一、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合作社的原始形态 | 第46-53页 |
二、从理想到现实:罗虚戴尔经典合作社形态 | 第53-60页 |
三、集体公社:合作社的异化形态 | 第60-63页 |
第三节 经典合作社运动的展开 | 第63-75页 |
一、经典合作社的种类及功能 | 第64-71页 |
二、两条轨迹:合作社运动差异性分析 | 第71-73页 |
三、经典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 | 第73-75页 |
第四节 合作社多元立法价值 | 第75-85页 |
一、社会价值:基于改良主义的合作社思想 | 第75-78页 |
二、经济价值:基于实用主义的合作社思想 | 第78-82页 |
三、政治价值:基于集体主义的合作社思想 | 第82-85页 |
第二章 民国合作社运动的发轫 | 第85-135页 |
第一节 西方合作社思想的传入 | 第86-105页 |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与知识分子的思考 | 第86-89页 |
二、西方思潮蜂拥而至“,合作主义”脱颖而出 | 第89-93页 |
三、传播合作社思想的先驱 | 第93-96页 |
四、合作研究团体与合作文献 | 第96-104页 |
五、知识分子传播合作社思想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合作社组织 | 第105-111页 |
一、北京大学消费公社——早期消费合作社 | 第105-106页 |
二、上海国民储蓄银行——早期信用合作社 | 第106-107页 |
三、湖南大同合作社——早期生产合作社 | 第107页 |
四、上海合作社联合会——早期合作社联合组织 | 第107-109页 |
五、早期合作社发展特点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社会救济:华洋义赈会的合作事业 | 第111-126页 |
一、华洋义赈会的成立与演变 | 第112-117页 |
二、华洋义赈会推广的信用合作社制度 | 第117-124页 |
三、华洋义赈会合作事业评价 | 第124-126页 |
第四节 复兴农业:乡村建设的合作社实践 | 第126-135页 |
一、山东邹平实验区的合作社 | 第126-132页 |
二、河北定县实验区的合作社 | 第132-134页 |
三、乡村建设中合作事业评价 | 第134-135页 |
第三章 政府合作政策的确立与推行(1927-1934 年) | 第135-177页 |
第一节 合作政策的理论动员 | 第135-145页 |
一、 国民党民生主义的合作理念 | 第136-140页 |
二、薛仙舟《全国合作化方案》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设计 | 第140-142页 |
三、社会各界对政府作用寄予厚望 | 第142-145页 |
第二节 民国政府合作政策的确立 | 第145-151页 |
一、七项运动:国民党合作政策的确立 | 第145-149页 |
二、合作政策实施方案 | 第149-151页 |
第三节 农村合作社成为合作政策的制度安排 | 第151-177页 |
一、民国政府以农村为核心推行合作政策的原因分析 | 第151-156页 |
二、农业合作社类型的选择 | 第156-167页 |
三、政策指导的农村合作社运动 | 第167-177页 |
第四章 合作社立法准备 | 第177-210页 |
第一节 合作行政的构架和介入 | 第177-190页 |
一、合作管理机构官僚化 | 第177-180页 |
二、合作金融支撑国家化 | 第180-188页 |
三、政府合作指导制度化 | 第188-190页 |
第二节 《合作社法》颁布前立法状态 | 第190-199页 |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 | 第191-192页 |
二、地方政府颁布的合作社行政规章 | 第192-194页 |
三、“剿匪区”合作社法规 | 第194-196页 |
四、《农村合作社暂行规程》 | 第196-199页 |
第三节 立法建议与讨论 | 第199-210页 |
一、寿勉成的立法建议 | 第199-202页 |
二、《合作社法》的蓝本:《产业协作社法草案》 | 第202-208页 |
三、工商部《消费合作社条例草案》 | 第208-210页 |
第五章 民国《合作社法》的体例和内容 | 第210-244页 |
第一节 运动催生立法:社会史观的角度 | 第210-217页 |
一、各国合作社运动对立法的影响 | 第210-213页 |
二、民国合作社运动的特质 | 第213-215页 |
三、民国合作社运动对立法的要求 | 第215-217页 |
第二节 合作社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217-223页 |
一、各主要国家20 世纪上半叶合作社立法 | 第218-219页 |
二、二战前合作社立法体例 | 第219-222页 |
三、民国合作社法立法模式 | 第222-223页 |
第三节 《合作社法》主要内容 | 第223-244页 |
一、合作社的法定意义及其法人资格 | 第225-230页 |
二、合作社的法定组织类型 | 第230-234页 |
三、合作社的设立 | 第234-238页 |
四、合作社的社股及盈余 | 第238-240页 |
五、合作社的组织结构 | 第240-243页 |
六、合作社的联合 | 第243-244页 |
第六章 民国《合作社法》的实施 | 第244-290页 |
第一节 实施准备:全国合作事业讨论会的召开 | 第244-261页 |
一、合作事业讨论会的筹备及召开 | 第244-246页 |
二、全国合作事业讨论会的决议案 | 第246-255页 |
三、全国合作事业讨论会宣言及影响 | 第255-261页 |
第二节《合作社法》框架下合作社运动的整合(1934-1937) | 第261-269页 |
一、《合作社法》颁布前后合作社量的比较 | 第261-262页 |
二、合作社的重新登记 | 第262-266页 |
三、《合作社法》实施前后合作社质的比较 | 第266-269页 |
第三节 《合作社法》的虚置(1937-1945) | 第269-290页 |
一、抗战时期合作政策的调整 | 第270-276页 |
二、抗战时期合作社运动的变化 | 第276-283页 |
三、新时期《合作社法》的不适应性 | 第283-287页 |
四、新县制建设中《合作社法》进一步虚化 | 第287-290页 |
第七章 民国《合作社法》的影响 | 第290-335页 |
第一节 民国《合作社法》施行的例外 | 第290-302页 |
一、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合作社法制 | 第290-296页 |
二、伪满洲国的合作社法制 | 第296-302页 |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合作社实践与立法 | 第302-310页 |
一、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合作社法制 | 第302-306页 |
二、统一战线下抗日根据地的合作社法制 | 第306-308页 |
三、民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社立法的差异性 | 第308-310页 |
第三节 民国《合作社法》在台湾的延续 | 第310-321页 |
一、台湾合作社与农会的分与合 | 第310-313页 |
二、台湾现行《合作社法》与民国《合作社法》的比较 | 第313-320页 |
三、从综合立法到分业立法的发展趋势 | 第320-321页 |
第四节 民国《合作社法》效果评析 | 第321-335页 |
一、民国《合作社法》的实施效果 | 第321-324页 |
二、民国《合作社法》绩效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24-330页 |
三、绩效软肋:土地制度和功能定位 | 第330-335页 |
结语:主体认知与合作社法律文化的构建 | 第335-344页 |
附录 | 第344-365页 |
一、民国《农村合作社暂行规程》(1931 年) | 第344-351页 |
二、《中华民国合作社法》(1934 年) | 第351-359页 |
三、民国《合作社法施行细则》(1935 年) | 第359-362页 |
四、民国《县各级合作社组织大纲》(1940 年) | 第362-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365-38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82-383页 |
后记——我的“悲欣交集” | 第383-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