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物权行为理论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9页
导言第19-24页
第一章 传统法律的物权变动规定与西方近代民法学的引入第24-86页
 第一节 从“买卖”规定透视传统法律中的物权变动第24-35页
  一、中国传统法制对于“买卖”的规定第24-30页
  二、传统法律对于“重复买卖”的规定第30-32页
  三、传统法律对于“盗卖他人财物”的规定第32-35页
 第二节 西方近代民法学的引入与传播第35-44页
  一、近代民法学语词的创制第35-37页
  二、西方近代民法典的翻译第37-39页
  三、西方近代民法学的引入第39-42页
  四、近代民法学著作的编辑第42-44页
 第三节 近代中国民法学的诞生与日本民法学的引入第44-53页
  一、近代中国民法学的诞生与留日法科学生队伍的壮大第44-46页
  二、近代中国民法学的诞生与日本民法学家的聘入第46-47页
  三、近代中国民法学的诞生与日本民法学讲义、著作的译、介第47-48页
  四、近代中国民法学语词的创制与日本民法学语词的引入第48-50页
  五、近代中国民法学的诞生与清末的日式法学教育第50-53页
 第四节 近代物权行为理论相关用语的创制与定型第53-74页
  一、近代物权行为理论相关用语的创制与定型第53-60页
  二、“契约”用语的含义演化第60-65页
  三、“买卖”、“让与”用语的概念区分第65-74页
 第五节 清末时期的物权契约观念第74-86页
  一、契约第74-76页
  二、物权移转主义第76-78页
  三、日本民法学的取向第78-80页
  四、卖买第80-83页
  五、清末时期的物权契约观念第83-86页
第二章 民国前期(1912 年-1929 年)的物权契约司法适用与理论发展第86-135页
 第一节 民国前期的物权契约司法适用与理论发展第86-100页
  一、物权行为的内容第88-93页
  二、物权契约的性质第93-94页
  三、物权契约的适用第94-100页
 第二节 民国前期的物权契约学理探研第100-111页
  一、物权契约的认识第101-106页
  二、物权契约的价值第106-108页
  三、物权契约与债权契约的区别第108-111页
 第三节 重复典卖的解释例论争与物权契约理论的解释范围第111-123页
  一、论争源起第112-116页
  二、重复买卖行为的当代物权行为学说解释第116-117页
  三、民国前期的学理解释第117-118页
  四、民国前期的物权契约学说解释范围第118-120页
  五、民国前期的物权契约理论发展评价第120-123页
 第四节 日本学者横田秀雄的《论物权契约》与物权契约理论新发展第123-135页
  一、《论》文与物权契约要件的新发展第123-125页
  二、《论》文与物权契约性质的新认识第125-130页
  三、《论》文与物权契约理论评价第130-133页
  四、《论》文对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物权行为理论的影响第133-135页
第三章 民国后期(1930 年-1949 年)的物权行为理论研究(上·)第135-181页
 第一节 物权意思表示的独立与区分第135-153页
  一、物权意思表示的认识过程第135-141页
  二、物权意思表示的定义第141-143页
  三、物权意思表示的实质第143-144页
  四、物权意思表示的性质第144-150页
  五、对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物权意思表示的认识新发展第150-153页
 第二节 物权行为的定义研究第153-166页
  一、民国后期的物权行为定义学说第153-157页
  二、民国后期的物权行为含义发展第157-162页
  三、民国后期的物权行为定义学说新趋向第162-166页
 第三节 物权行为要件的发展第166-174页
  一、物权行为的要件学说第166-167页
  二、物权行为的要件发展第167-169页
  三、物权行为的要件发展评价第169-174页
 第四节 物权契约与债权契约的区别研究第174-181页
  一、物权契约与债权契约的区别学说发展第174-177页
  二、物权契约与债权契约的区别理由分析第177-180页
  三、物权契约与债权契约的区别评价第180-181页
第四章 民国后期(1930 年-1949 年)的物权行为理论研究(下··)第181-221页
 第一节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研究第181-193页
  一、有因行为、无因行为的分类源起第181-183页
  二、物权行为的无因性认识确立第183-185页
  三、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理由第185-188页
  四、物权行为无因性理由的发展第188-189页
  五、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弊端第189-190页
  六、物权行为无因性评价第190-193页
 第二节 物权行为的相对无因性学说第193-201页
  一、物权行为相对无因性观点的提出第193-195页
  二、物权行为相对无因性的理由第195-196页
  三、物权行为相对无因性学说出现的原因探析第196-198页
  四、物权行为相对无因性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相对化第198-199页
  五、物权行为相对无因性观点的评价第199-201页
 第三节 物权行为的处分行为特性第201-210页
  一、处分行为概念的出现与发展第201-206页
  二、物权行为系处分行为的观点述评第206-208页
  三、物权行为系处分行为的理论意义第208-210页
 第四节 物权行为与其他法律行为的关系研究第210-221页
  一、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关系分类第210-214页
  二、从物权意思表示与债权意思表示同时存在看物权行为的拟制性第214-216页
  三、“所有权保留”时的物权意思表示状态第216-217页
  四、物权行为与其他法律行为关系初探第217-221页
第五章 近代物权行为理论发展纵论第221-280页
 第一节 从物权契约到物权行为第221-232页
  一、从物权契约到物权行为第221-224页
  二、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物权行为理论发展轨迹第224-229页
  三、物权行为理论发展的深层探源第229-232页
 第二节 物权行为理论与形式主义之关系第232-253页
  一、“登记”行为的认识发展第232-237页
  二、“交付”行为的认识发展第237-241页
  三、“形式主义”与“意思主义”第241-249页
  四、“形式主义”与物权行为理论第249-253页
 第三节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与交易安全第253-280页
  一、物权行为无因性与交易安全第253-259页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第259-264页
  三、物权行为与公示公信第264-275页
  四、近代中国的物权行为无因性与交易安全关系的发展第275-277页
  五、对物权行为无因性与交易安全的民法学思考第277-280页
第六章 近代物权行为理论与近代中国的立法、司法第280-322页
 第一节 近代物权行为理论与近代中国的立法第280-302页
  一、《大清民律草案》与近代物权行为理论第280-288页
  二、《民国民律草案》与近代物权行为理论第288-292页
  三、《中华民国民法》与近代物权行为理论第292-302页
 第二节 近代物权行为理论与最高法院判例、会议决议第302-315页
  一、物权行为要件的适用第302-308页
  二、物权行为的无因性适用第308-310页
  三、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关系的适用第310-312页
  四、物权行为理论适用对于民事诉讼法的适用影响第312-315页
 第三节 近代物权行为理论与司法院解释例第315-322页
  一、物权行为要件的解释适用第315-317页
  二、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关系的解释分析第317-319页
  三、物权行为理论对司法院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影响第319-322页
参考文献第322-33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34-336页
后记第336页

论文共3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玩忽职守罪研究
下一篇:当代侵权行为法学之发展--以法教义学理论为视角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