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驳的慢行交通一体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 | 第9页 |
·慢行交通的定义 | 第9-10页 |
·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关系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慢行交通一体化的社会意义 | 第11页 |
·慢行交通一体化的交通意义 | 第11-12页 |
·慢行交通研究的发展 | 第12-14页 |
·自行车交通特性的研究 | 第12-13页 |
·自行车停车预测的研究 | 第13页 |
·步行方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第14-16页 |
2 基于接驳的慢行交通一体化的界定 | 第16-23页 |
·慢行交通的类别 | 第16-18页 |
·自行车 | 第16页 |
·步行 | 第16页 |
·电动自行车 | 第16-17页 |
·电瓶车、三轮车 | 第17-18页 |
·慢行交通特点 | 第18-19页 |
·慢行交通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慢行交通时耗分布特征 | 第19页 |
·慢行交通时空特征 | 第19-20页 |
·慢行交通群体特征 | 第20-21页 |
·自行车的转弯特性 | 第21页 |
·慢行交通体系与基于接驳的慢行交通一体化的关系 | 第21-22页 |
·基于接驳的慢行交通一体化的定位 | 第22-23页 |
3 基于接驳的慢行交通一体化线网规划 | 第23-32页 |
·慢行交通一体化路网规划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慢行交通一体化路网层次结构 | 第24-25页 |
·慢行交通一体化路网范围的选择 | 第24页 |
·慢行交通一体化通道基本类型 | 第24-25页 |
·慢行交通的路网系统规划设计 | 第25-30页 |
·慢行交通规划距离、线路与连续性 | 第25-26页 |
·慢行通道一体化设计新方法 | 第26-27页 |
·自行车道单侧设置 | 第27-28页 |
·步行专用通道设置 | 第28-29页 |
·无障碍设计 | 第29-30页 |
·慢行交通一体化线网控制指标 | 第30-32页 |
·一体化慢行交通通道宽度 | 第30页 |
·设计速度 | 第30页 |
·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 第30-31页 |
·人行通道通行能力 | 第31-32页 |
4 基于慢行交通一体化的交叉口规划 | 第32-42页 |
·基于慢行交通一体化的交叉口管理原则 | 第32页 |
·基于非机动车的交叉口优化 | 第32-34页 |
·右转弯专用车道 | 第32页 |
·左转弯专用车道 | 第32-33页 |
·左转弯候车区 | 第33页 |
·停车线提前法 | 第33页 |
·两次绿灯法 | 第33页 |
·非机动车横道 | 第33-34页 |
·二次过街 | 第34页 |
·一种基于慢行交通的交叉口管理设计 | 第34-42页 |
·改进行人过街信号灯的构想 | 第35-37页 |
·通行能力提高量分析 | 第37-38页 |
·交通仿真测试 | 第38-42页 |
5 慢行交通接驳停车场规划 | 第42-51页 |
·停车场现状 | 第42页 |
·慢行交通接驳停车场相关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理想环境 | 第43页 |
·公交因素对自行车换乘的影响 | 第43-44页 |
·自行车存车条件 | 第44页 |
·城市用地功能分区 | 第44页 |
·停车场设置原则及方法 | 第44-45页 |
·停车场的类型 | 第45-46页 |
·停车场规划 | 第46-51页 |
·选址要求 | 第46-47页 |
·规划的具体要求 | 第47页 |
·停车场存车量确定 | 第47-48页 |
·停车场结构设计 | 第48-51页 |
6 慢行交通语言指示标识 | 第51-56页 |
·路名牌和指路牌的面板尺寸设计 | 第51-53页 |
·路名牌和指路牌的文字设计 | 第53-55页 |
·文字区位划分 | 第54页 |
·文字型号与密度 | 第54-55页 |
·总结 | 第55-56页 |
7 慢行交通一体化构想案例 | 第56-59页 |
·南湖花园简介 | 第56页 |
·南湖花园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南湖花园接驳慢行交通一体化的构建 | 第57-59页 |
·南湖花园慢行交通路网建设 | 第57页 |
·慢行交通范围及流线设计 | 第57-5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59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59-60页 |
·进一步展望和研究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