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超滤处理印染废水及膜污染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印染废水特点及治理现状 | 第10-13页 |
|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组成 | 第10-11页 |
| ·印染废水的特点 | 第11页 |
| ·印染废水治理现状 | 第11-13页 |
| ·膜分离技术概况 | 第13-15页 |
| ·膜分离的概念 | 第13页 |
| ·膜分离的种类 | 第13-15页 |
| ·膜分离过程特点 | 第15页 |
| ·超滤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 ·胶束强化超滤(MEUF) | 第15-16页 |
| ·超滤-吸附工艺 | 第16页 |
| ·絮凝-超滤工艺 | 第16-18页 |
| 第2章 超滤机理与膜污染控制 | 第18-31页 |
| ·超滤工作原理 | 第18-21页 |
| ·超滤膜的特点 | 第18页 |
| ·超滤分离机理 | 第18-19页 |
| ·超滤传质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 ·超滤中浓差极化与膜污染现象 | 第21-26页 |
| ·超滤运行中产生的阻力及分类 | 第22-24页 |
| ·膜污染模型 | 第24-25页 |
| ·膜污染动力学研究 | 第25-26页 |
| ·膜污染控制 | 第26-29页 |
| ·膜污染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 ·膜污染控制措施 | 第27-29页 |
| ·论文的选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 ·创新点 | 第30-31页 |
| 第3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31-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超滤膜 | 第31页 |
| ·废水水质 | 第31-32页 |
| ·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分析方法与测试仪器 | 第33-34页 |
| ·分析测试项目 | 第33页 |
| ·分析测试仪器 | 第33-34页 |
| 第4章 超滤处理实验研究 | 第34-44页 |
| ·废水直接超滤 | 第34-39页 |
| ·超滤膜纯水通量 | 第34-35页 |
| ·超滤膜废水通量 | 第35-37页 |
| ·COD和浊度的去除率 | 第37-39页 |
| ·絮凝对废水水质的影响 | 第39-41页 |
| ·絮凝剂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 ·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 第41-43页 |
| ·絮凝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絮凝-超滤组合工艺产水水质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超滤膜污染特性研究 | 第44-58页 |
| ·超滤膜污染机理及阻力分布 | 第44-48页 |
| ·膜污染机理分析 | 第44页 |
| ·恒压超滤阻力串联模型及阻力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 ·阻力测定及其分布 | 第45-48页 |
| ·超滤膜污染模型分析 | 第48-56页 |
| ·膜污染模型 | 第48-50页 |
| ·通量拟合及模型参数求解 | 第50-53页 |
| ·组合模型 | 第53-54页 |
| ·组合模型的通量拟合及参数求解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6章 超滤膜的清洗 | 第58-65页 |
| ·清洗方式对通量恢复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清洗剂对通量恢复的影响 | 第59-60页 |
| ·絮凝对超滤膜清洗的影响 | 第60-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8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存在问题与建议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