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文之“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1.关于"和"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2.白居易诗文语言的研究价值 | 第11-13页 |
3.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所据资料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选用版本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和"字探源 | 第15-29页 |
·"和"的本义 | 第15-17页 |
·"和"的同源词 | 第17-21页 |
·龢 | 第17-19页 |
·盉 | 第19-20页 |
·其它 | 第20-21页 |
·白居易诗文中"和"的词类及义项 | 第21-29页 |
·实词之"和" | 第21-26页 |
·虚词之"和" | 第26-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白居易诗文中"和"的使用情况 | 第29-54页 |
·分类标准 | 第29-30页 |
·使用分布 | 第30-51页 |
·自然之"和" | 第30-34页 |
·生活之"和" | 第34页 |
·身心之"和" | 第34-36页 |
·家庭之"和" | 第36页 |
·交际之"和" | 第36-38页 |
·艺术之"和" | 第38-39页 |
·文学之"和" | 第39-41页 |
·名号之"和" | 第41-43页 |
·科教之"和" | 第43-44页 |
·社会之"和" | 第44-45页 |
·国家之"和" | 第45-48页 |
·世界之"和" | 第48-49页 |
·宗教之"和" | 第49-50页 |
·其它之"和" | 第50-51页 |
·分类小结 | 第51-54页 |
第三章 白居易诗文中"和"的语法特色 | 第54-69页 |
·有关"和"的虚化概说 | 第54-56页 |
·"和"由动词虚化为介词 | 第56-62页 |
·拌和义 | 第56-57页 |
·带有、含有义 | 第57-58页 |
·连同、连带义 | 第58-61页 |
·强调义 | 第61-62页 |
·"和"由动词虚化为连词 | 第62-66页 |
·混和、伴随义 | 第62-64页 |
·和同义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9页 |
第四章 白居易诗文中"和"的构词分析 | 第69-94页 |
·复音词的界定 | 第69-71页 |
·"和"素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 第71-90页 |
·语音构词 | 第71-72页 |
·语法构词 | 第72-90页 |
·"和"素复音词构词小结 | 第90页 |
·"和"素复音词的历史来源 | 第90-94页 |
·承继先秦时代的"和"素复音词 | 第91页 |
·承继两汉时代的"和"素复音词 | 第91-92页 |
·承继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和"素复音词 | 第92页 |
·见于隋唐文献的"和"素复音词 | 第92页 |
·"和"素复音词的历史来源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白居易诗文中"和"的词义分析 | 第94-121页 |
·"和"素复音词的一词多义 | 第94-99页 |
·阳和 | 第94页 |
·清和 | 第94-95页 |
·和气 | 第95-96页 |
·中和 | 第96页 |
·调和 | 第96-97页 |
·和平 | 第97页 |
·平和 | 第97-98页 |
·唱和 | 第98页 |
·羲和 | 第98-99页 |
·伤和 | 第99页 |
·"和"素复音词的修辞用法 | 第99-102页 |
·比喻 | 第99-100页 |
·借代 | 第100页 |
·用典 | 第100-102页 |
·唐代社会与"和"的词义发展 | 第102-114页 |
·诗歌与"和" | 第102-107页 |
·音乐与"和" | 第107-111页 |
·节俗与"和" | 第111-114页 |
·《汉语大词典》补正 | 第114-120页 |
·增补词条 | 第114-117页 |
·提前书证 | 第117-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结论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