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 ·课题调研空间范围的界定 | 第15-17页 |
| ·几个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 ·课题调研空间范围的界定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2. 当代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建筑创作中的文脉缺失 | 第18-26页 |
| ·当代中国传统建筑文脉“断层”的历史渊源 | 第18-19页 |
| ·“断层”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继承的影响 | 第19-22页 |
| ·文脉“断层”对建筑文化思想的影响 | 第19-22页 |
| ·文化“断层”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 第22页 |
| ·文脉“断层”对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建筑创作的影响 | 第22-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当代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建筑创作基本模式研究 | 第26-35页 |
| ·协调共生 | 第26-29页 |
| ·抽象对比 | 第29-31页 |
| ·消隐弱化 | 第31-33页 |
| ·协调共生模式是对当代建筑文脉断层的有益补充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在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协调共生的建筑设计实例研究 | 第35-52页 |
| ·典型实例分析 | 第35-49页 |
| ·苏州博物馆新馆 | 第35-40页 |
| ·西安锦园五洲风情 | 第40-43页 |
| ·西安顺城巷文昌门段城市设计 | 第43-45页 |
| ·西安博物馆设计 | 第45-47页 |
| ·外滩15号(甲)整体更新 | 第47-49页 |
| ·建筑实例的启示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红星巷改造方案创作实践 | 第52-73页 |
| ·红星巷改造方案的创作背景 | 第52-54页 |
| ·红星巷区位关系 | 第52页 |
| ·红星巷地段的价值研究 | 第52-54页 |
| ·红星巷改造方案总体规划指导思想 | 第54-60页 |
| ·传承文脉、协调统一的规划设计原则 | 第54-56页 |
| ·对红星巷环境的整体保护 | 第56-57页 |
| ·传承关中传统民居的物质和精神内涵 | 第57-60页 |
| ·红星巷改造方案建筑创作方法研究 | 第60-72页 |
| ·方案现状研究 | 第60-61页 |
| ·概念设计 | 第61-62页 |
| ·方案设计方法研究 | 第62-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6. 协调共生的建筑创作模式 | 第73-93页 |
| ·创作原则 | 第73-77页 |
| ·尊重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标志性地位 | 第73-74页 |
|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原则 | 第74-75页 |
| ·传统文化思想的提炼 | 第75-77页 |
| ·宏观创作方法 | 第77-85页 |
| ·城市文脉传承 | 第77-78页 |
| ·城市肌理织补 | 第78-79页 |
| ·城市轴线延续 | 第79-82页 |
| ·建筑边界渗透 | 第82-84页 |
| ·图底关系法 | 第84-85页 |
| ·微观创作方法 | 第85-92页 |
| ·传统建筑空间同构 | 第85-86页 |
| ·界面延续 | 第86-87页 |
| ·形式隐喻 | 第87-89页 |
| ·色彩、元素、肌理、材质的运用 | 第89-91页 |
|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第91-92页 |
| ·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建筑创作的基本观点 | 第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7. 结论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 图表目录 | 第98-105页 |
| 附录 | 第105-122页 |
| 附录一 | 第105-106页 |
| 作者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第105-106页 |
| 附录二 | 第106-107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 第106-107页 |
| 附录三 | 第107-122页 |
| 红星巷改造方案图册 | 第107-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