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生命哲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直接研究方面 | 第11-14页 |
·间接研究方面 | 第14-16页 |
2. 中学生物学生命哲学的涵义 | 第16-25页 |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组成元素 | 第17-19页 |
·对象 | 第18页 |
·思辨 | 第18页 |
·结论 | 第18-19页 |
·确立依据 | 第19-20页 |
·紧扣《课程标准》 | 第19-20页 |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第20页 |
·教育功能 | 第20-21页 |
·必要性分析 | 第21-25页 |
·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21-22页 |
·学科发展的需要 | 第22页 |
·学生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课程改革的趋势 | 第23-25页 |
3. 中学生物学生命哲学教育的内容 | 第25-43页 |
·内容的类型 | 第25-33页 |
·世界观教育方面 | 第25-27页 |
·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方面 | 第27-29页 |
·道德观与伦理观教育方面 | 第29-31页 |
·生命科学观教育方面 | 第31-33页 |
·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 第33-34页 |
·具体内容的搜集与整理 | 第34-43页 |
·具体内容的搜集 | 第34-36页 |
·内容的整理——标签法标注内容 | 第36-43页 |
4. 中学生物学生命哲学教育的方法 | 第43-50页 |
·指导思想 | 第43页 |
·主体方法 | 第43-49页 |
·讲述法 | 第43-44页 |
·对话法 | 第44-47页 |
·体验法 | 第47-49页 |
·教学原则 | 第49-50页 |
5. 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中学生物学生命哲学教育 | 第50-55页 |
·资源库构建 | 第50-52页 |
·交流平台构建 | 第52-55页 |
·教师交流平台 | 第53-54页 |
·师生交流平台 | 第54-55页 |
6. 结论 | 第55-60页 |
·来自不同人群的反馈 | 第55-58页 |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反馈情况 | 第55页 |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教科研人员反馈情况 | 第55-57页 |
·学生的反馈情况 | 第57-58页 |
·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 | 第58-59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 第59-60页 |
注释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1 中学生物学教师访谈提纲 | 第67-68页 |
附录2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科研人员问卷 | 第68-70页 |
附录3 学生问卷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