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并购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有关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逻辑框架 | 第18-20页 |
2. 企业并购理论综述 | 第20-25页 |
·并购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兼并收购 | 第20页 |
·资产重组 | 第20-21页 |
·企业重组 | 第21页 |
·并购的主要类型 | 第21-22页 |
·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 | 第22-25页 |
·效率理论 | 第22-23页 |
·信息理论 | 第23页 |
·自大假说 | 第23页 |
·代理成本理论 | 第23-24页 |
·再分配理论 | 第24-25页 |
3.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基础 | 第25-30页 |
·上市公司并购的主要方式 | 第25-27页 |
·购买股权 | 第25页 |
·股权无偿划拨 | 第25-26页 |
·母公司改造 | 第26页 |
·投资控股并购 | 第26页 |
·司法裁定 | 第26-27页 |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事件研究法 | 第27-28页 |
·会计研究法 | 第28页 |
·个案研究法 | 第28-30页 |
4.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30-48页 |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样本选取 | 第30-31页 |
·财务指标的选择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综合得分的计算 | 第34-38页 |
·并购绩效分析 | 第38-44页 |
·研究结论 | 第44-48页 |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呈明显的波动趋势 | 第44-45页 |
·实施关联并购公司的绩效优于非关联并购 | 第45-46页 |
·采取不同的并购方式,获得的绩效有明显的差别 | 第46页 |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具有“中国特色” | 第46-48页 |
5. 个案研究:青岛啤酒并购扩张之路 | 第48-58页 |
·案例简介 | 第48-49页 |
·并购的背景 | 第49-50页 |
·并购绩效分析 | 第50-55页 |
·财务指标设计 | 第51-52页 |
·非财务指标分析 | 第52-55页 |
·启示 | 第55-58页 |
·并购要符合总体战略 | 第55页 |
·根据市场,及时调整战略 | 第55-56页 |
·突出主业,大力培养核心竞争力 | 第56页 |
·重视并购整合 | 第56-58页 |
6. 对策与建议 | 第58-65页 |
·改善我国上市并购的外部环境 | 第58-61页 |
·完善相关的证券法律法规 | 第58-59页 |
·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避免行政干预 | 第59-60页 |
·规范中介机构,促进上市公司并购的健康发展 | 第60页 |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及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 第60-61页 |
·规范关联方并购,加大会计审查的监管力度 | 第61页 |
·加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内部建设 | 第61-63页 |
·加强公司并购的战略规划,实施战略性并购 | 第61-62页 |
·多元化经营要慎重 | 第62页 |
·注重并购后整合的问题 | 第62-63页 |
·本文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63-65页 |
·研究创新 | 第63-64页 |
·局限与不足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1 中国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0-2002 年发生的并购事件 | 第68-71页 |
附录2 青岛啤酒2000 年度内发生的并购事件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