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19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文章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文章的逻辑路线 | 第15-16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创新一 | 第16页 |
·创新二 | 第16页 |
·创新三 | 第16页 |
·文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产业结构效率 | 第16-17页 |
·衰退产业 | 第17-18页 |
·企业退出 | 第18页 |
·企业转换 | 第18页 |
·企业退出转换及退出转换均衡 | 第18页 |
·退出壁垒 | 第18-19页 |
2 理论综述 | 第19-27页 |
·古典经济学与企业退出 | 第19-21页 |
·产业组织理论两大主要学派与企业退出 | 第21-22页 |
·哈佛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 第21页 |
·芝加哥学派(行为主义学派) | 第21-22页 |
·新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退出 | 第22-24页 |
·国内学者对企业退出的研究 | 第24-25页 |
·对企业退出研究的评价及本文的观点 | 第25-27页 |
3 企业退出转换动因及激励和模型的理论准备 | 第27-34页 |
·伯川德模型 | 第27-30页 |
·伯川德模型在论文引入的意义和地位 | 第27页 |
·伯川德模型的理论前提 | 第27-28页 |
·企业退出动因分析——伯川德悖论 | 第28-29页 |
·伯川德模型的延伸 | 第29-30页 |
·产品产异化模型——企业退出转换的激励 | 第30-34页 |
·横向差异化 | 第30-32页 |
·纵向差异化 | 第32-34页 |
4 企业退出与理论模型 | 第34-42页 |
·完全信息的情况 | 第34-37页 |
·完全信息和无退出成本的情况 | 第34-36页 |
·完全信息和有退出成本的情况 | 第36页 |
·完全信息、无退出成本和企业合谋的情况 | 第36页 |
·完全信息、有退出成本和企业合谋的情况 | 第36-37页 |
·完全信息情况下小结 | 第37页 |
·不完全信息的情况 | 第37-41页 |
·不完全信息和无退出壁垒的情况 | 第38-40页 |
·不完全信息和有退出壁垒的情况 | 第40-41页 |
·不完全信息、无退出壁垒和企业合谋的情况 | 第41页 |
·不完全信息、有退出壁垒和企业合谋的情况 | 第41页 |
·企业退出选择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一 | 第41页 |
·结论二 | 第41-42页 |
·结论三 | 第42页 |
·结论四 | 第42页 |
5 企业转换(技术采用) | 第42-46页 |
·双头垄断竞争的情况 | 第42-44页 |
·模型基本描述 | 第42-43页 |
·问题结论 | 第43页 |
·推导与证明 | 第43-44页 |
·两企业合谋时的情况 | 第44-45页 |
·新技术进行专利垄断时的情况 | 第45-46页 |
·技术采用模型小结 | 第46页 |
·结论一 | 第46页 |
·结论二 | 第46页 |
·结论三 | 第46页 |
·结论四 | 第46页 |
6 企业退出转换的均衡 | 第46-58页 |
·完全信息情况下时的企业退出转换 | 第47-51页 |
·企业退出没有壁垒和转换时技术采用一般情况的结合 | 第47-48页 |
·企业退出没有壁垒和转换时技术采用具有专利性质的情况 | 第48页 |
·企业退出没有壁垒、合谋和转换时技术采用的情况 | 第48-49页 |
·企业退出没有壁垒、合谋和转换时技术采用具有专利性质的情况 | 第49页 |
·企业退出有壁垒和转换时技术采用一般情况的结合这种情况 | 第49-50页 |
·企业退出有壁垒和转换时技术采用具有专利性质的情况 | 第50页 |
·企业退出有壁垒、合谋和转换时技术采用的一般情况 | 第50-51页 |
·企业退出有壁垒、合谋和转换时技术具有专利性质的情况 | 第51页 |
·不完全信息情况下时的企业退出转换 | 第51-56页 |
·企业退出没有壁垒和转换时技术采用一般情况的结合 | 第52页 |
·企业退出没有壁垒和转换时技术采用具有专利性质的情况 | 第52-53页 |
·企业退出没有壁垒、合谋和转换时技术采用的情况 | 第53页 |
·企业退出没有壁垒、合谋和转换时技术采用具有专利性质的情况 | 第53-54页 |
·企业退出有壁垒和转换时技术采用一般情况的结合 | 第54-55页 |
·企业退出有壁垒和转换时技术采用具有专利性质的情况 | 第55页 |
·企业退出有壁垒、合谋和转换时技术采用的一般情况 | 第55页 |
·企业退出有壁垒、合谋和转换时技术具有专利性质的情况 | 第55-56页 |
·本部分模型的结论 | 第56-58页 |
·结论一 | 第56页 |
·结论二 | 第56-57页 |
·结论三 | 第57页 |
·结论四 | 第57页 |
·结论五 | 第57页 |
·结论六 | 第57页 |
·结论七 | 第57-58页 |
·结论八 | 第58页 |
7 结论与启示 | 第58-64页 |
·本文所发展的模型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58页 |
·关于衰退产业中的企业退出转换的理论政策含义与评价 | 第58-60页 |
·国外关于衰退产业中的企业退出转换的实际做法 | 第60-62页 |
·英国衰退产业调整援助的主要措施 | 第60-61页 |
·美国衰退产业调整援助的主要措施 | 第61-62页 |
·日本衰退产业调整援助的主要政策 | 第62页 |
·我国衰退产业调整中企业退出转换的现实选择 | 第62-64页 |
·完善市场,减小企业退出转换中的退出壁垒 | 第62-63页 |
·援助以技术创新技术采用为主 | 第63页 |
·关注企业的合谋行为 | 第63页 |
·营造衰退产业调整中企业退出转换的微观机制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