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传媒及其特征概述 | 第9-14页 |
·Web2.0时代的互联网 | 第9-11页 |
·手机媒体的崛起 | 第11-13页 |
·新兴传媒的特征概述 | 第13-14页 |
·新兴传媒公共舆论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14-19页 |
·新兴传媒公共舆论的内涵 | 第14-17页 |
·新兴传媒公共舆论特征概述 | 第17-19页 |
·辽宁省新兴传媒公共舆论的调控及管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辽宁新兴传媒公共舆论生成机制解读 | 第21-36页 |
·辽宁新兴传媒公共舆论生成平台的特征 | 第21-26页 |
·全国性新兴传媒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 第21-22页 |
·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依然显著 | 第22-24页 |
·地方新兴传媒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吸引本地用户 | 第24-26页 |
·辽宁新兴传媒公共舆论主体的特征 | 第26-30页 |
·辽宁新兴传媒公共舆论的主体规模庞大 | 第26-27页 |
·辽宁新兴传媒公共舆论主体年轻化特征 | 第27-28页 |
·辽宁新兴传媒公共舆论主体分层现象明显 | 第28-30页 |
·辽宁新兴传媒公共舆论形成的过程分析 | 第30-36页 |
·议题的诞生 | 第30-32页 |
·议题的演化 | 第32-34页 |
·议题的衰变及规律总结 | 第34-36页 |
3 辽宁新兴传媒公共舆论调控及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36-46页 |
·舆论主体的复杂性是舆论调控的难点 | 第36-40页 |
·受传身份重叠导致"把关人"缺失 | 第36-37页 |
·"群体极化"现象与舆论暴力倾向 | 第37-39页 |
·"匿名制服"效应与公众的责任意识缺失 | 第39-40页 |
·不完善的法律规范影响公共舆论的调控及管理 | 第40-43页 |
·个人信息缺乏相关法律保护 | 第40-41页 |
·网络监管仍然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 | 第41-42页 |
·法律缺位的原因探讨 | 第42-43页 |
·经济因素制约公共舆论的有效调控 | 第43-46页 |
·贫富差异的社会现状制约公共舆论的健康发展 | 第43-44页 |
·新兴传媒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增加调控管理难度 | 第44-46页 |
4 辽宁新兴传媒公共舆论调控及管理的策略 | 第46-55页 |
·硬性管理策略 | 第46-49页 |
·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及管理条例 | 第46-47页 |
·启动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反馈公共舆论 | 第47-48页 |
·利用技术手段过滤不良信息 | 第48-49页 |
·软性调控手段 | 第49-52页 |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意见领袖" | 第49-50页 |
·媒体积极培养新时期的"把关人" | 第50-51页 |
·重视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建和谐的舆论场 | 第51-52页 |
·其他辅助性调控策略 | 第52-55页 |
·重点建设主流新兴传媒提升其影响力 | 第52-53页 |
·提倡自律培养理性公民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