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泌尿生殖器肿瘤论文--女性生殖器肿瘤论文--子宫肿瘤论文

“益气清热法”治疗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性感染的临床研究

缩略词表第8-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英文摘要第11-13页
引言第13-15页
1 临床资料第15-18页
    1.1 病例来源第15页
    1.2 病例分组第15页
        1.2.1 样本量估算及其计算依据第15页
        1.2.2 随机分组方法第15页
    1.3 诊断标准第15-17页
        1.3.1 西医诊断标准第15页
        1.3.2 中医诊断标准第15-16页
        1.3.3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第16-17页
    1.4 病例选择标准第17-18页
        1.4.1 纳入标准第17页
        1.4.2 排除标准第17页
        1.4.3 剔除标准第17页
        1.4.4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第17-18页
2 研究方法第18-22页
    2.1 研究目的与设计第18页
    2.2 标本采集第18-19页
        2.2.1 HPV标本采集方法第18页
        2.2.2 TCT标本采集方法第18页
        2.2.3 阴道镜检查及活检方法第18-19页
    2.3 检测方法第19页
        2.3.1 宫颈HPV分型检测方法第19页
        2.3.2 新柏氏TCT液基细胞检测方法第19页
        2.3.3 阴道镜活检标本病理检测方法第19页
        2.3.4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第19页
    2.4 治疗方案第19-20页
        2.4.1 药物第19-20页
        2.4.2 给药方式第20页
    2.5 观察指标第20页
        2.5.1 宫颈高危型HPV分型第20页
        2.5.2 新柏氏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第20页
        2.5.3 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第20页
        2.5.4 中医证候积分第20页
        2.5.5 细胞因子检测第20页
        2.5.6 安全性指标第20页
    2.6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评价第20-21页
        2.6.1 定义第21页
        2.6.2 不良反应与药物相关性的判别标准第21页
        2.6.3 安全性评价标准及解决方案第21页
    2.7 疗效评定标准第21页
    2.8 统计学检测方法第21-22页
3 结果第22-29页
    3.1 一般资料第22-24页
        3.1.1 两组患者入组年龄的比较第22页
        3.1.2 两组患者孕次及产次的比较第22-23页
        3.1.3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第23-24页
        3.1.4 两组患者宫颈 HPV 分型构成情况第24页
    3.2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第24-27页
        3.2.1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第24-25页
        3.2.2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第25-26页
        3.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第26-27页
        3.2.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第27页
    3.3 两组治疗后宫颈高危型HPV转阴情况比较第27-28页
        3.3.1 两组患者治疗后宫颈 HPV 转阴结果第27-28页
        3.3.2 两组患者治疗后宫颈 HPV 各亚型转阴结果比较第28页
    3.4 细胞因子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第28-29页
    3.5 安全性评价结果第29页
4 分析与讨论第29-41页
    4.1 理论依据第29-38页
        4.1.1 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阐述第29-31页
        4.1.2 宫颈HPV感染相关治疗第31-32页
        4.1.3 宫颈HPV感染与中医“带下病”第32-33页
        4.1.4 “益气清热”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第33-36页
        4.1.5 辛复宁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作用机制第36-37页
        4.1.6 细胞因子与宫颈病变第37-38页
    4.2 临床疗效分析第38-40页
        4.2.1 中医临床证候的疗效分析第38-39页
        4.2.2 宫颈高危型HPV转阴结果分析第39-40页
        4.2.3 细胞因子与宫颈病变相关性分析第40页
    4.3 不足与展望第40-41页
5 结论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附录第47-55页
    附录1 :文献综述&在校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第47-54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附录2 :在校期间其他已发表学术论文第54-55页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余小萍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总结
下一篇:预知子提取物对人HepG2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