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及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语文教材开放性的功用 | 第13-19页 |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功用 | 第13-16页 |
第二节 语文教材开放性的功用 | 第16-19页 |
第二章 语文教材开放性的内涵、外化形式和具体体现 | 第19-40页 |
第一节 目前学界对语文教材开放性的认识 | 第19-22页 |
第二节 语文教材开放性的内涵 | 第22-27页 |
一、开放性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语文教材开放性的内涵 | 第23-27页 |
第三节 语文教材开放性的外化形式 | 第27-32页 |
一、教材的广泛联系性和可延伸性、可扩展性 | 第27-29页 |
二、教材的时代性和弹性 | 第29-30页 |
三、教材的实践性 | 第30-31页 |
四、教材的可对话性 | 第31-32页 |
第四节 语文教材的开放性在教材各构成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 第32-40页 |
一、在选文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 第33-35页 |
二、在知识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 第35-37页 |
三、在助学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 第37-38页 |
四、在训练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目前国内语文教材开放性的情况选析—以鲁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为例 | 第40-63页 |
第一节 选文系统的开放性分析 | 第40-50页 |
第二节 知识系统的开放性分析 | 第50-54页 |
第三节 助学系统的开放性分析 | 第54-55页 |
第四节 训练系统的开放性分析 | 第55-60页 |
第五节 两版教科书开放性总说 | 第60-63页 |
第四章 如何编写开放性较好的语文教材 | 第63-77页 |
第一节 建构“训练重心”的新型教材编制模式 | 第63-71页 |
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开发训练系统的开放性 | 第65-66页 |
二、确立训练系统的重心地位 | 第66-68页 |
三、以“训练核心”带动其它各组成系统开放性的开发 | 第68-71页 |
第二节 合理开发教材语言表述的不确定性 | 第71-75页 |
一、不确定性是教材可对话性的重要条件 | 第71-73页 |
二、合理开发教材语言表述的不确定性 | 第73-75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