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 食物过敏及其发病机理 | 第11页 |
2 食物过敏原的种类和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3 过敏原表位的类型和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抗原表位的分类 | 第12-13页 |
·抗原表位的预测 | 第13-14页 |
4 共转化、共表达以及包涵体复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共表达策略 | 第14-15页 |
·包涵体复性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苦荞过敏蛋白TBb抗原表位的预测及其表达 | 第19-31页 |
1 材料 | 第19-2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9页 |
·主要的工具酶及试剂 | 第19-20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 方法 | 第20-26页 |
·表位预测 | 第20-22页 |
·TBb蛋白预测表位的克隆策略 | 第22-23页 |
·重组质粒pQE31-G1的构建 | 第23-25页 |
·E.coli M15/pQE31-G1的诱导表达 | 第25页 |
·预测表位区G2、G3、G4的克隆表达 | 第25-26页 |
3 结果 | 第26-29页 |
·TBb的表位预测结果 | 第26页 |
·目的基因片段的PCR扩增结果 | 第26-27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双酶切鉴定 | 第27-28页 |
·预测表位区段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苦荞过敏原TBa和TBb的共表达及其包涵体的复性 | 第31-35页 |
1 材料 | 第31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1页 |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 方法 | 第31-32页 |
·重组质粒共转化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1-32页 |
·重组质粒在E.coli BL21(DE3)中共表达 | 第32页 |
·SDS-PAGE分析 | 第32页 |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 | 第32页 |
3 结果 | 第32-33页 |
·重组蛋白在E.coli BL21(DE3)共表达的电泳检测 | 第32-33页 |
·共表达蛋白包涵体复性检测 | 第33页 |
4 讨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第四章 TBb预测表位区段以及共表达蛋白的免疫学活性分析 | 第35-42页 |
1 材料 | 第35-36页 |
·Ni~(2+)-NTA亲和纯化及免疫学活性检测试剂 | 第35-36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 方法 | 第36-37页 |
·表位区域蛋白的纯化 | 第36-37页 |
·蛋白浓度及免疫学活性检测 | 第37页 |
3 结果 | 第37-40页 |
·表位蛋白的Ni~(2+)柱亲和纯化 | 第37-39页 |
·免疫学活性分析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42-43页 |
1 小结 | 第42页 |
2 展望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 | 第43页 |
硕士期间己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