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8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农民工 | 第11页 |
·农民工培训 | 第11-12页 |
·长株潭一体化 | 第12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3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人力资本方面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页 |
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7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农民工培训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18-23页 |
1 农民工培训的内涵 | 第18-19页 |
·培训的本质是学习 | 第18页 |
·培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过程 | 第18页 |
·培训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 | 第18-19页 |
·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农民工与社会的双赢 | 第19页 |
2 农民工培训的特征 | 第19-20页 |
·培训基础的薄弱性 | 第19-20页 |
·培训的准公共性 | 第20页 |
·培训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 第20页 |
·培训效果的时滞性 | 第20页 |
3 农民工培训的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农民工自身因素影响农民工的培训 | 第20-21页 |
·企业行为影响农民工培训 | 第21页 |
·政府行为影响农民工培训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长株潭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5页 |
1 长株潭农民工培训的实证分析 | 第23-28页 |
·农民工对培训的态度 | 第24页 |
·农民工对培训职业的选择 | 第24-25页 |
·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状况 | 第25-27页 |
·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 第27-28页 |
2 长株潭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1页 |
·培训经费不足且使用效率不高 | 第28-29页 |
·政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培训市场还不健全 | 第29-30页 |
·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参与程度不高 | 第30页 |
·农民工本身对培训的重视也存在不足 | 第30-31页 |
3 长株潭一体化进程提速对农民工培训的影响 | 第31-34页 |
·长株潭一体化的内涵 | 第31-32页 |
·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民工培训的影响 | 第32-34页 |
4 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构建与农民工培训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农民工培训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5-40页 |
1 培训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37页 |
·培训机构的指标 | 第35-36页 |
·培训对象的指标 | 第36页 |
·培训环境的指标 | 第36页 |
·培训就业的指标 | 第36-37页 |
2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37-40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实施 | 第38-39页 |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民工培训绩效进行考核的问题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农民工培训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第40-45页 |
1 主要发达国家农民工培训的基本经验 | 第40-42页 |
·日本的农民工培训 | 第40页 |
·德国的农民工培训 | 第40-41页 |
·法国的农民工培训 | 第41页 |
·英国的农民工培训 | 第41-42页 |
·美国的农民工培训 | 第42页 |
2 国外农民工培训对长株潭的启示 | 第42-45页 |
·完善立法促进农民培训 | 第42-43页 |
·采取激励措施鼓励、诱导企业和农民工参与培训 | 第43页 |
·完善农民工培训市场,注重培训质量 | 第43-44页 |
·建立稳定的农民工培训资金筹集制度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加强长株潭农民工培训的思考 | 第45-51页 |
1 农民工培训的原则 | 第45-46页 |
·统筹规划原则 | 第45页 |
·实践原则 | 第45页 |
·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培训兼顾的原则 | 第45-46页 |
·激励原则 | 第46页 |
·效益原则 | 第46页 |
2 农民工培训创新的内容 | 第46-51页 |
·培训主体的创新 | 第46-47页 |
·培训模式的创新 | 第47-48页 |
·农民工培训资金保障体系的创新 | 第48-49页 |
·政府履行职能方式的创新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1 长株潭地区农民工培训状况问卷调查 | 第55-56页 |
附录2 部分问卷调查结果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