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 一、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一) 本选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 本选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三)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一) 国外研究 | 第11-13页 |
| (二) 国内研究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政府审计问责制的历史、内涵及实施依据分析 | 第15-23页 |
| 一、政府审计问责制历史探源 | 第15-17页 |
| (一) 国外政府审计问责制的历史发展 | 第15-16页 |
| (二) 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制的历史演进 | 第16-17页 |
| 二、政府审计问责制的内涵 | 第17-20页 |
| (一)问责和问责制 | 第17-19页 |
| (二) 政府审计问责制内涵 | 第19-20页 |
| 三、政府审计问责制的实施依据分析 | 第20-23页 |
| (一) 建立并完善政府审计问责制是政府审计的本质要求 | 第20-21页 |
| (二) 建立并完善政府审计问责制是民主社会、建立责任政府的保证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政府审计问责制的核心要素 | 第23-35页 |
| 一、“问” | 第23-28页 |
| (一) “问”的主体 | 第23-25页 |
| (二) “问”的客体 | 第25-26页 |
| (三) “问”的方式 | 第26-28页 |
| 二、“责” | 第28-32页 |
| (一) “责”的重要性 | 第28-30页 |
| (二) “责”的具体认定 | 第30页 |
| (三) “责”的类型 | 第30-32页 |
| 三、“制” | 第32-35页 |
| (一) 何谓“制” | 第32-33页 |
| (二) “制”的意义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政府审计问责制的制度设计思考 | 第35-47页 |
| 一、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制的现状 | 第35-38页 |
| (一) 我国在建立健全政府审计问责制的成效 | 第35-36页 |
| (二) 当前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制存在的不足 | 第36-38页 |
| 二、建立健全我国特色的政府审计问责制的制度思考 | 第38-47页 |
| (一) 政府审计问责制的价值导向及经验启示 | 第38-40页 |
| (二) 建立健全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制的国情考虑 | 第40-41页 |
| (三) 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制的制度设计思考 | 第41-47页 |
| 第五章 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制的实现机制 | 第47-52页 |
| 一、加强责任政府建设,构建良好地政府审计问责环境 | 第47-48页 |
| 二、完善政府审计问责制度的配套措施建设 | 第48-50页 |
| (一) 推动政府审计模式走向“双轨制” | 第48页 |
| (二) 完善政府审计公告制度,提高政府审计问责透明度 | 第48-49页 |
| (三) 加强对问责客体的救济与保障机制建设 | 第49-50页 |
| 三、开拓对审计部门和问责者的问责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后记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