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祁阳地理人口、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祁阳方言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祁阳方言归属 | 第11-12页 |
·关于祁阳方言语音研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选题缘由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5-17页 |
第四节 材料来源及发音人情况 | 第17-19页 |
·田野调查材料 | 第17-18页 |
·书面材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五节 符号及凡例说明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祁阳方言语音概况 | 第20-46页 |
第一节 祁阳方言音系 | 第20-25页 |
·祁阳方言(城关镇)音系 | 第20-21页 |
·祁阳方言(白水镇)音系 | 第21-22页 |
·祁阳方言(黎家坪)音系 | 第22-23页 |
·祁阳方言韵母系统表及元音格局(白水新派) | 第23-25页 |
第二节 祁阳方言语音内部差异 | 第25-34页 |
第三节 同音字表(新派) | 第34-46页 |
第三章 祁阳方言声母研究 | 第46-85页 |
第一节 祁阳方言全浊声母研究 | 第46-71页 |
·汉语全浊声母研究综述 | 第46-49页 |
·祁阳方言全浊声母的音值 | 第49-54页 |
·祁阳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及其清化 | 第54-71页 |
第二节 论祁阳方言来母字的塞化现象 | 第71-85页 |
·前人相关研究 | 第71-72页 |
·祁阳方言古来母今读形式 | 第72-74页 |
·祁阳方言古来母读为塞音[d]音节结构及其今读层次 | 第74-76页 |
·舌尖边音读为塞音[d]的分布及其类型 | 第76-77页 |
·关于来母今读舌尖塞音的几种解释 | 第77-79页 |
·祁阳方言来母[l]>[d]音变性质及机制 | 第79-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祁阳方言韵母研究 | 第85-110页 |
第一节 祁阳方言的高元音擦化 | 第85-101页 |
·前人关于元音擦化的研究 | 第85页 |
·祁阳方言元音[i]的擦化 | 第85-91页 |
·祁阳方言元音[y]的擦化 | 第91-92页 |
·祁阳方言元音擦化动因与机制 | 第92-98页 |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祁阳方言擦化元音走向 | 第98-101页 |
·小结 | 第101页 |
第二节 祁阳方言鼻音韵尾研究 | 第101-110页 |
·单字音鼻音韵尾音位 | 第101-107页 |
·语流音变中的鼻音韵尾 | 第107-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祁阳方言声调研究 | 第110-144页 |
第一节 祁阳方言单字调研究 | 第110-131页 |
·祁阳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与统计分析 | 第110-122页 |
·祁阳方言单字调声学研究与传统研究的比较 | 第122-131页 |
·小结 | 第131页 |
第二节 祁阳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研究 | 第131-144页 |
·汉语连读变调研究相关理论 | 第131-133页 |
·与声调相关术语 | 第133-134页 |
·祁阳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134-142页 |
·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六章 祁阳方言语音历史研究 | 第144-187页 |
第一节 祁阳方言历史层次研究 | 第144-165页 |
·历史层次相关理论介绍 | 第144-147页 |
·祁阳方言层次研究 | 第147-165页 |
·小结 | 第165页 |
第二节 祁阳方言否定副词"[X~(?)I~(453)]"层次 | 第165-175页 |
·祁阳方言否定副词"[x~(?)i~(53)]"的功能分布 | 第166-167页 |
·否定副词"[x~(?)i~(453)]"的来源 | 第167-175页 |
·小结 | 第175页 |
第三节 从地方志看140年前祁阳方言语音及其演变 | 第175-187页 |
·地方志中的祁阳方音字 | 第176-178页 |
·祁阳方言声类演变 | 第178-181页 |
·祁阳方言韵类演变 | 第181-183页 |
·祁阳方言声调演变 | 第183-186页 |
·小结 | 第186-187页 |
结语 | 第187-189页 |
附录 | 第189-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1页 |
致谢 | 第201-20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