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1 前言 | 第6-9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 ·研究背景 | 第6页 | 
| ·研究意义 | 第6-7页 | 
|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的框架 | 第7-8页 | 
| ·研究思路 | 第7页 | 
|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 ·论文框架 | 第8页 | 
| ·创新点与研究局限 | 第8-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 ·中国家庭变迁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基于现状的时点研究 | 第9-10页 | 
| ·寻求深度与广度的分领域研究 | 第10-11页 | 
| ·家庭社会学中关于家庭变迁的研究范式 | 第11-16页 | 
| ·以“社会变迁”为背景的理论范式 | 第11-13页 | 
| ·结构功能主义变迁视角下的家庭变迁研究 | 第13-16页 | 
| ·家庭变迁研究中出现的范式反思 | 第16页 | 
| ·小结 | 第16-18页 | 
| 3 资料来源及样本基本状况 | 第18-22页 | 
| ·资料来源与抽样说明 | 第18页 | 
| ·实证资料的样本基本情况 | 第18-22页 | 
| 4 家庭变迁中的结构二重性——对家庭变迁研究的理论补充 | 第22-38页 | 
| ·家庭变迁的相关定义 | 第22-25页 | 
| ·家庭变迁的概念界定 | 第22页 | 
| ·家庭变迁的“元问题”——家庭制度变迁 | 第22-23页 | 
| ·作为结构的家庭制度——基于结构二重性的视角 | 第23-24页 | 
| ·家庭制度变迁与婚姻选择方式变迁 | 第24-25页 | 
| ·家庭制度变迁中的结构二重性 | 第25-29页 | 
| ·结构二重性:重视变迁过程中的时间性与实践性 | 第25-28页 | 
| ·家庭制度的结构再生产 | 第28-29页 | 
| ·“家庭核心化”的变迁现状——结构功能主义的解释力困境 | 第29-36页 | 
| ·四地区的家庭结构变迁事实,难支撑“家庭核心化”预期 | 第30-34页 | 
| ·成都市城乡家庭结构比较:已占据主流的成都农村主干家庭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结论与假设:家庭变迁的结构二重性——一种家庭变迁的研究范式 | 第36-38页 | 
| ·结构功能理论范式与结构二重性范式的比较 | 第36-37页 | 
| ·本文对家庭变迁的理论假设 | 第37-38页 | 
| 5 以婚姻行为的选择方式变迁路径看家庭制度变迁中的结构二重性——以2007年中国家庭调查数据信息为例 | 第38-63页 | 
| ·变量选择与操作假设 | 第38-40页 | 
| ·变量选择 | 第38页 | 
| ·结构二重性理论范式下分析婚姻选择方式变迁的操作假设 | 第38-40页 | 
| ·婚姻行为方式的“随机性”:从四城市的婚姻选择方式路径得出 | 第40-52页 | 
| ·家庭婚姻选择方式变迁路径中的主体选择——以成都市为例 | 第52-63页 | 
| ·成都市城乡家庭婚姻行为变迁中的主体行为选择 | 第52-60页 | 
| ·小结:成都市城乡婚姻选择方式与家庭制度的互动——结构二重性 | 第60-63页 | 
| 6 总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 ·家庭变迁研究中的结构二重性范式——对现有家庭变迁研究理论的补充 | 第63-64页 | 
|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