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山茶科及紫茎属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研究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4页
图示索引第14-16页
表格索引第16-17页
缩略语第17-19页
第1章 前言第19-45页
   ·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背景第19-27页
     ·系统发育学概念第19页
     ·植物基因组简介第19-24页
       ·核基因组第20-21页
       ·叶绿体基因组第21-23页
       ·线粒体基因组第23-24页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方法第24-26页
       ·距离法第24-25页
       ·最大简约法第25-26页
       ·最大似然法第26页
     ·系统发育树的评估第26-27页
   ·间断分布的研究背景第27-31页
   ·山茶科的研究背景第31-39页
     ·系统学位置及分类系统第31-34页
     ·研究进展第34-37页
     ·地理分布第37-39页
     ·存在的问题第39页
   ·紫茎属和折柄茶属的研究背景第39-43页
     ·研究内容第39-40页
     ·研究进展第40-42页
     ·存在问题第42-4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3-45页
第2章 山茶科研究第45-91页
   ·实验材料第46-50页
   ·实验方法第50-65页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0-51页
     ·目的片段PCR扩增第51-53页
       ·PCR扩增条件第51-52页
       ·PCR产物纯化第52-53页
     ·目的片段测序第53-62页
       ·循环测序第54页
       ·清洁第54-55页
       ·克隆测序第55-62页
     ·数据分析第62-65页
       ·序列处理第62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62-64页
       ·祖先特征重建第64-65页
       ·分歧时间估算第65页
   ·实验结果第65-87页
     ·SSC序列分析第65-70页
     ·IR序列分析第70页
     ·联合序列分析第70-77页
     ·分歧时间估算第77-81页
     ·祖先特征重建第81-87页
       ·地理分布第81页
       ·萼片-花被过渡类型第81-82页
       ·中轴第82页
       ·习性第82页
       ·子房室数目第82-83页
       ·胚乳丰富程度第83-87页
   ·讨论第87-91页
     ·山茶科的界定和分类第87-88页
     ·大头茶族的属间关系第88-89页
     ·紫茎族的属间关系第89页
     ·山茶科的形态演化第89-90页
     ·生物地理第90-91页
第3章 紫茎属研究第91-159页
   ·实验材料第91-101页
   ·实验方法第101-103页
   ·实验结果第103-135页
     ·形态特征统计第103-114页
     ·地理分布统计第114-119页
     ·分子数据分析第119-132页
       ·rbcL分析第119页
       ·ITS分析第119-123页
       ·trnL-F分析第123-126页
       ·psbA-trnH分析第126-129页
       ·联合数据分析第129-132页
     ·祖先分布区重建第132-135页
   ·讨论第135-159页
     ·紫茎属和折柄茶属的系统学地位第135-138页
     ·分类处理第138-156页
       ·分类系统修订第138-141页
       ·属下处理第141-142页
       ·种的处理第142-155页
       ·其他种的处理第155-156页
     ·紫茎属的生物地理和分布格局第156-159页
第4章 总结和展望第159-163页
   ·总结第159-161页
   ·展望第161-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82页
附录一:地质年代表第182-183页
附录二:查阅的标本第183-193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93-194页
个人简历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性状遗传风险预测的统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OsCYP2参与Aux/IAA蛋白降解并调控水稻侧根发生和花粉发育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