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选题意义 | 第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中小企业的概念 | 第15页 |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5-16页 |
·选题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选题来源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系统理论 | 第19页 |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页 |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第19-20页 |
·企业创新理论 | 第20页 |
·企业规模理论 | 第20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0页 |
·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国外关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国内关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 第24-26页 |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4页 |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安徽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 第26-33页 |
·现阶段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 第26页 |
·安徽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 第26-33页 |
·安徽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已取得的成绩[35] | 第26-29页 |
·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 第26-27页 |
·安徽省中小企业是促进就业的主力军 | 第27页 |
·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促进安徽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中作用突出 | 第27-28页 |
·企业主体多元化发展 | 第28页 |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 第28-29页 |
·安徽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发展水平低,与江浙差距较大 | 第29-30页 |
·经济效益较差,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不足 | 第30-31页 |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 第31页 |
·地区发展不平衡,皖北地区发展滞后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41页 |
·构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33页 |
·构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3-35页 |
·科学性 | 第33页 |
·可操作性 | 第33-34页 |
·系统性 | 第34页 |
·创新性原则 | 第34页 |
·协调性原则 | 第34页 |
·广泛性原则 | 第34页 |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 第34-35页 |
·关键性 | 第35页 |
·构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35-37页 |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35-36页 |
·构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36-37页 |
·确定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各层指标权重 | 第37-41页 |
·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37-38页 |
·求权重系数和最大特征根λ_(max) | 第38-39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39-41页 |
第五章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及案例分析 | 第41-48页 |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41-42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1-42页 |
·模糊(Fuzzy)综合评价法 | 第42页 |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第42-44页 |
·建立评价集V=(v_1,v_2,v_3,v_4,v_5) | 第42-43页 |
·选取专家组,确定评价矩阵R | 第43页 |
·进行各级模糊评判 | 第43-44页 |
·案例分析 | 第44-48页 |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 第48-53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总结 | 第4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48-49页 |
·政策建议 | 第49-51页 |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 第49页 |
·加强政策扶持体系建设 | 第49-50页 |
·拓宽融资渠道 | 第50页 |
·完善中小企业的自我素质 | 第50-51页 |
·建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 第51页 |
·展望 | 第51-53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1页 |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8页 |